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

第71集 保護動物與保護原住民打獵文化的兩難

 大家好,我是Alice,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在今年三月發生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3/9時,大法官針對原住民的狩獵權聽取各方意見,並且預計在五月初會做出對憲法的最終解釋,主要原因是在2013年時,台東縣有名獵人因為年邁母親想吃肉,因此持獵槍狩獵了保育動物,被判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罪起訴,但經過上訴後,申請釋憲,所以這個案件須等待釋憲結果才能定案。另一件事則是在3/22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修正案通過初審,主要修訂的重點有兩項,一個是在現存的不准使用的獵捕陷阱條款中,新增不准透過鋼製吊索去獵捕野生動物,但是如果獵捕者是原住民的話,只要是傳統獵捕陷阱,則不受法律規範,另一個修訂重點則是如果是出於非商業行為而是自用的目的,原住民可以不用像過去一樣需要申請許可,只要備查就行。而這兩件案件引起動保團體和原住民團體很大的爭議,今天我想要跟大家一起了解兩方的立場,當然我也沒有特定的立場,畢竟這是動物保護與文化保護的兩難。那我們就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我們先來講講原住民打獵的文化傳統,對原住民來說,打獵是一件非常自然的日常生活,在部落中,很常會看到有時結束教會晚間活動,幾位教會弟兄會相約上山打獵,很像是我們所說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中的獵物對他們來說比較像是冰箱,而他們傳統中打獵的目的,不是買賣,家裡人想吃就去打,多的分享鄰居、獨居老人、沒男丁的族人,或是有時祭祀需要使用到某些肉。禁止打獵對原住民來說,有點像是禁止佛教徒去拜拜的感覺。而社會本來就是多元的,所以政府也有透過原住民基本法來保障原住民的狩獵文化,但原住民就是用獵槍來獵捕野生動物,但同時又有《槍砲條例》和《野保法》,也因此在尊重傳統文化與法律條文間形成了一些灰色地帶與矛盾。像是在槍砲條例中,只能使用特殊規格限制的自製獵槍,但因為自製獵槍危險性高,很容易炸膛、走火,所以很多原住民會偷偷的擁有無法合法登記的槍枝。另外在野保法中,則是規定原住民若要獵捕特定保育動物需要事先申請,但是申請的流程複雜,所需填寫的要項與傳統文化有所衝突,比如說項目中要填你這次預計要狩獵幾隻動物,但對原住民傳統文化來說,獵到的動物是來自祖靈和山靈,你是被給的,不是去拿的,或是有時預定打獵的日期,他們有發現一些夢境或徵兆,適合或不適合打獵,日子也是不這麼固定。因此,鑒於法律和實務間的衝突,很多原住民就選擇地下化的方式,偷偷摸摸的打獵,保持自己的傳統文化。

而對動保團體來說,保護野生動物是對整體大自然環境的永續守護、是全體台灣人的責任,而不應該因為族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從動物的角度來看,狩獵的本質就是殺戮、是暴力,是一個生命奪走另一個生命的生存機會。不管用甚麼樣的名義去狩獵,對動物而言就是痛苦與死亡。動保團體的訴求不是都不能打獵,禁止文化的傳承,他們希望的是用比較人道的方式還有有明確規範的方式,來保存動物的多樣性,減少動物的痛苦,畢竟人性是不可測的,如果能夠自律最好,如果自律不足,那就需要他律。因為這是人性。

而在狩獵自律這件事中,其實因為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林務局也從2017年起於試辦原民狩獵自主管理輔導計畫,目前為止已經累計共11個部落參加計畫,而申請成為狩獵自律的部落需要三的階段,第一階段就是跟原先的方式一樣,原民每次狩獵前需逐案申請;若這個部落成功建立自治組織,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部落的自治組織除了需制定狩獵公約外,還需建立狩獵成果的回報制度。如果確認具備執行當代狩獵管理制度能力的部落,則可藉由和林務局簽訂行政契約的方式進行自主管理,部落透過訂定狩獵公約、發放獵人證、指定獵場、指定狩獵方式、指定禁獵物種,以及回報狩獵數量、協助野生動物族群監測等方式確保資源永續利用。而如果部落沒有依照契約去做到這些自主管理的規範,政府可終止契約,收回管理權限。而現實情況是,全台700多個部落中,目前只有一兩個部落可以進到第三個階段。也因此,動保團體仍然對於法規在特定情況下允許原住民狩獵,感到非常反對,動保團體認為,事實就是原住民部落無法做到自主管理計畫的規範,也因為做不到、但仍然要打獵,也沒有足夠的措施可以監控灰色地帶的非法打獵、沒辦法阻止私底下的獵物交易等商業行為。

對我來說,我相信傳統的原住民文化是與自然共存的,動物大規模的消失,絕對不是因為原住民打獵造成,但是我也覺得,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實傳統文化是可以轉換的,比如說以前我們的祭祀,常常要大魚大肉,但現在也有很多家庭的祭祀,轉成簡單化,重點是心意而不是形式,對原住民來說,如果狩獵過去是因為經濟上的需求的話,也有些部落,譬如善用自身對動物的瞭解,發展生態旅遊,用眼睛來狩獵,而不是用獵槍、陷阱。重點是放在我們了解人和自然的關係,要怎樣做到相互尊重,我想一定有很多聽眾是站在不一樣的立場,但對於原住民狩獵這件事情,無論是哪一方,希望都能夠在充分溝通與了解,足夠理性與顧及整體大全下,逐步去找到共識。那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如果你對於這個議題有什麼想法,歡迎你隨時私訊我們用聽的救動物FB粉專跟我們分享,你也可以分享今天這集節目給你的親朋好友,一起討論看法,那下次見囉!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第70集 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的有趣方法

 大家好,我是Alice,野生動植物的非法貿易近年來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嚴重的跨境組織犯罪之一,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曾經做過調查,有紀錄在案的非法貿易,全球超過7000個物種,來自120個國家,而野生動植物的非法貿易不管在規模上或是利潤上,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的非法貿易項目,僅次於毒品和軍火交易。每年的交易金額超過上百億美元,過去也許大家只是在新聞上看到海關又破獲來自哪邊的動植物走私,或是在路上看到拒絕穿動物皮草的標語,但和一般人的生活中沒有特別大的關聯,或是你會覺得說,這和我也沒關係,但我相信從去年新冠肺炎蔓延後,大家一定更深入思考,因為人類的慾望,導致人類根本收拾不了的問題出現,而且不事只影響個人,而是擴散到全世界,其實不只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新冠肺炎,過去很多大規模的流行疾病,都是人畜共染的,像是SARS、禽流感、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大家熟知的愛滋病AIDS夜是,它們的病原體都是來自野生動物。但也因為新冠肺炎的影響,也開始有更多的政府或民眾更注意這一塊問題,比如說大陸加強對野生動物貿易的打擊,而也有更多人拒絕吃野味;越南也在去年(2020年)七月,明令頒布了禁止野生動物貿易的法令,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關於世界上除了在政府立法上,還有哪些團體透過很有趣的方式,來減少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的產生。那我們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首先,關於犀牛角的非法貿易市場,在黑市中,犀牛角一直有特定人士因為傳統中藥或觀賞用的雕刻品的價值而去購買,光在南非,2018年就有769頭犀牛遭到盜獵,甚至誇張一點也曾經傳出犯罪分子試著從歐洲的博物館偷走犀牛角, 英國有一群科學家想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那就是透過製造假貨的方式,來讓大量假貨進入市場,等於是干擾犀牛角的市場,因為一堆假貨在黑市中流動,所以變成貨源很多、但也容易買到假的、尋找真貨的成本上升,所以可能大家開始不想買了,就讓價格就會下跌,增加交易上面的困難。過去這種用假貨干擾市場的作法,曾經有成功的例子,就是中國之前流行買老虎的骨頭,因為價格很高,所以就有人大量製造假的虎骨製品充斥在市場上,以假亂真讓人很難確定自己是不是花大錢買到真貨,加上官方的宣導,讓販售真虎骨的商人漸漸無利可圖,雖然那些賣假貨的商家,初衷只是想要賺錢,但是最後的結果也變相的保護的珍貴的野生動物。另一個案例則是在肯亞,許多肯亞的小攤販也會販賣假貨,並且會和導遊合作,把遊客帶去專賣假貨的商家,其實他們很清楚,野生動物對肯亞來說是非常珍貴的觀光資源,應該要好好地愛惜它們,才能永續經營,而不小心反而這樣賣假貨的方式,也許是雙贏的最好辦法。

再來,就算是科技進步,但也許很多老方法才是CP值最高的,甚至是無法被取代的,像是印尼就培養參與保育工作的偵測犬,現在即將滿四歲的可卡犬貝利,是印尼第一隻野生動物偵測犬,協助人們找出遭走私的動物,2018年,貝利在9個月大時完成訓練,而被印尼的工作人員從荷蘭帶回印尼,經過3個月的適應期後,就開始了貝利的第一起案件。荷蘭海關之前查獲一些帶有印尼受保護野生動物製品的貨櫃,根據多年調查後,荷蘭警方查出這些收藏是由居住在印尼峇里島的一位荷蘭人走私而來。印尼警方在貝利的幫助下,突襲檢查該男子的住處及幾間藝術品和古董店,沒收了數百種瀕危野生動物製品,最終成功逮捕罪犯。而貝利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已經救出了超過6000隻被走私的活生生的野生動物,鑒於貝利的成功,現在印尼總共有6隻正式的保育偵測犬在服役,而有1隻還在訓練當中。

最後,投資的標的雖然很多,但是世界銀行將在2021年的年中,首度推出一種以保護瀕危動物為目的的債券,透過債券來籌措資金,來保護南非瀕危的黑犀牛。而投資者的回報將會取決於黑犀牛族群增長的速度,這筆為期5年,總金額5000萬美元的債券將可以解決過去保育動物領域籌措資金困難的問題,這樣的概念給了對野生動物保育感興趣的人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能夠從他們的支持中獲得回報,資金也能直接地用在保育行動上。透過這樣的新模式,打破過去由慈善家、政府資助的狀況。如果債券出售成功,未來世界銀行也將考慮發行其他野生動物債券,解決因為沒有資金,而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危機,也有更多的資金用來打擊犯罪集團的非法野生動植物交易。

在今天分享的三種方法中,我和Kevin討論過,我們會再去多找一下保護瀕危動物債券的資訊,我們也想要來買一些犀牛債券,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這樣支持創新的方式,讓不錯的點子可以一步一步慢慢來。而我們覺得其實獲不獲利不是我們的主要考量,而是希望這件事真的可以成真,讓野生動物保育團體透過這樣的成功,而能持續用其他新的金融行為來取得資源,真的成為社會企業,也讓動物們可以過得更好。當然,這樣的債券投資,雖然是以公益為出發點,但是又多了一點的回報期待,所以也就比單純捐款又更吸引人一點,之後如果有犀牛債券的新消息,我們再跟你分享。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我們下次見囉!




2021年4月12日 星期一

第69集 收容所獸醫師的心聲

大家好,我是Alice,我去年和幾個朋友,一起到台灣各地的公立收容所中了解現況,也順便當志工幫幫忙,在過程中,也和蠻多志工或是工作人員有討論及互動,而只要是公立收容所,其實都會有一定比例的配置獸醫,而因為專業,獸醫就是收容所中對動物最了解的人,也常常直接要面臨到很多生老病死,但是根據農委會的統計資料,每一位收容所的獸醫,平均要照顧300隻動物以上,甚至有些比較偏僻的地方,因為獸醫的數量較少,或是縣市政府沒有經費遇缺不補,一個獸醫要照過超過4000隻動物,加上薪水也比照公務人員,和私人動物醫院的診所相比,是一個相對低薪的工作,之前聊過的收容所獸醫和我說,這份工作真的很需要熱情,而且除了要處理動物的事外,最難的就是同時還要面對來自長官、動保團體、民眾等的壓力,不是只顧好動物就行,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這些獸醫的心聲。那我們就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獸醫其實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因為不同的動物一定有不一樣的醫療方式,而從獸醫系的分數來看,其實錄取門檻很高,以學測成績滿級分75分來看,基本上全台只有少數幾所大學有獸醫系,所以多數獸醫系的分數都是要75 分滿級分才有可能進入就讀。而願意念獸醫系的學生,他的分數那麼高,基本上有很多可以選擇的科系,所以獸醫系學生我想很多是懷抱著對動物有很高熱情的一群人,但當他們出社會後,假設是經過國家考試到了公立收容所,有很多問題是它們可能在學校中沒有預想到的,就拿12夜零撲殺法案要落實之前,新屋收容所之前的園長簡稚澄自殺這件事來說,他其實長期心理因為工作內容累積很大的壓力,因為零撲殺之前是可以安樂死的,要親手送走每隻照顧過的動物,而自己本身又是熱愛動物的人,可想而知他的煎熬有多大,當她聽到零安樂的法令後,他從獸醫的專業也發現到這個法令在配套措施還不足時的問題,可想而知就是爆量,他不斷的向政府反映,要求要思考政策實行後的配套措施,比如強化收容所的基礎設施,高額的棄養罰金、控制入所的動物總量,他其實思考的就是怎麼給動物一個更好的環境,怎麼管制源頭,怎麼帶給動物更好的未來。

而到了零安樂政策落實後,獸醫們背負的是行政業務和醫療負擔同步增加的雙重壓力。政府沒有因為政策的改變而進行對收容所業務的調整,以桃園市的收容所為例,過去收容所一年送幾百隻動物出去,現在是送4千多隻出去,光是辦理寵物登記、打晶片、打狂犬病、打資料,你要花多少人力做這些事情,像是結紮,通常一個下午只能做完2-3隻的手術,最令人生氣的是,有很多人更心安理得的將不想養的動物送到收容所,而他所需要付出的只是1-3千元的行政規費,他不僅是沒有良心的飼主,也不斷的消耗國家的社會資源,而我先前也看到有個公職的獸醫師在動保團體監督平台上的臉書發文,蠻有感觸的所以也想要分享給大家。接下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轉述這篇公職獸醫師的發文。

這篇發文,主要想抱怨的是現在有些動保團體或是愛動物的人,並沒有了解動保處及防疫所的工作內容,就批評這些機關的工作成果,質疑獸醫是否有盡到應盡的功能,一點也不尊重專業,甚至把這些公職獸醫醜化成屠夫,或是殺動物為樂的惡魔。再來,他也說到,當獸醫的人,基本上要經過層層的關卡,就像前面分享的,必須是學生時期很優秀的人才能進入就讀,還有多年各種扎實的理論與實習經驗的訓練,才能正式成無一位獸醫師,沒有一個是因為想要殺動物所以才選擇獸醫系的,一定是抱著想要醫治和幫助動物的理想和熱情,而在收容所工作的獸醫,基本上多數就又是更有使命感的人,不然也不會選擇這個大家普遍認為的「屎缺」,畢竟在民間獸醫院或自己開獸醫診所,都比當公職獸醫賺得多,但公職獸醫師卻因為是在公家機關工作,許多行為被放大檢視,公審霸凌、被恐嚇肉搜、被懲處、被逼到離職都不是新鮮事,在體制內的人,每天提心吊膽,不知道什麼時候輪到自己,這樣的職場願意來的人越來越少,越來越多人想離開,人力漸漸不夠,那這些所內的貓狗要怎麼辦?

除了人力上,另一個困難點處在於,各個公部門、動保團體、民眾,沒有針對眼前的問題來好好討論去尋找解決方法,也沒看到動保處的努力,只是依著自己的立場,不停的妖魔化動保處、防疫所。只要有疏失就大肆攻擊,加上網路的發達,可能一篇PO文就可以抹殺掉所有人的努力,沒有人在意爆量的工作讓公立獸醫即使有心也無法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甚至鍵盤前面的大家沒去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連提醒鄰居說你的狗要去結紮、不要這樣放養、會不小心又生出流浪狗,都做不到。大家可以思考看看,是獸醫棄養和虐待動物嗎?他們一定比我們更心疼,大家都說要尊重專業,涉及到人的事情,覺得恐龍家屬霸凌醫護不對、支持警察執法,今天換作是動物的時候,只要做法不是有些動保人士想要的,就PO文讓人打電話去抗議。獸醫希望的是大家不要感情用事,多點同理心,希望關心流浪動物的朋友,可以像在收容所默默付出的志工一樣,減少發洩情緒的謾罵,真正捲起袖子去一點一滴的幫忙,讓動保多一點正能量,不要被那些製造和公家機關對立妖魔化的言論搞得仇視收容所。因為那種躲在網路後面出一張嘴、用鍵盤愛動物的人,只會打擊更多人的士氣,逼走更多想做事的人。

我想,尊重專業是最基本的,如果真的愛動物,也一併也要尊重這些對動物努力付出的人,收容所是複雜之地,更是充滿衝突的火藥庫,要面對各種不同的人,每個人的價值觀和對待動物的態度不同。面對動物的生命課題,難免摻雜個人情緒,如果沒有了理性溝通的基礎,不同立場、不同角色,只能各說各話。而這些根本對於實際的問題沒有幫助,反而只是創造出更不好的工作環境,另外,在國外,動物福利已經發展成一門科學,從科學角度去討論動物福利,思考哪的標準線以下,我們必須去放棄牠生為動物的福利,讓牠離開這個痛苦,什麼樣的標準線以上,我們還有資源和機會討論如何去救他,而這條線必須是清楚的。可是在台灣,這一條線是模糊的,假設你自己也是收容所獸醫的話,假設一隻狗因為重病而承受10分的痛苦,而且這痛苦是鎮定藥物和止痛藥物都沒有辦法消除的,就動物福利角度,應該給予安樂死。但是,因為覺得牠很可憐,所以讓牠忍受這痛苦繼續存活著,而還有其他所內的動物也需要的的幫助,那你會怎麼選擇。

我想,大家可以做到的是,第一,可以的話多關心政策,現在有很多公民議題的網路平台,時常發起很多跟動物保護相關的議題,需要達到多少票數才能將這個議題送進立法院去討論,所以你的一票,也許就可以影響後續10年的走向。第二,請尊重做事的人,也要尊重專業,不要一昧的以情緒用事、以自己的角度去批判別人。第三,捲起自己的袖子實際的參與,別只當個出嘴的觀眾。最後,有機會遇到這些收容所的獸醫或是其他工作人員,和他們說聲辛苦了,讓他們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很有價值也很有意義的,更是有被看到的。那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鼓勵大家可以上網查查,你家所在地的公立收容所開放志工參加的時間,多數大台北地區的公立收容所,會在週末舉行志工活動,讓大家報名幫忙帶狗狗出來散步、洗澡,或者平常你也可以隨時走進收容所,看看裡面的狀況,更可以一個不小心就領養一隻貓咪或狗狗帶回家疼。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我們下次見囉!

2021年4月4日 星期日

第68集 到超市找找『動物福利標章』,支持友善經濟動物的商品!

 大家好,我是Alice,不知道大家買菜時會不會注意各式各樣的認證標籤,這些標籤代表這些食品經過了嚴格的控管流程,讓消費者買起來可以更安心,但是過去,認證標籤的重點放在食品安全上面,從肉品的供應鏈來看,一般來說是從養殖、屠宰、加工最後運送到商家賣給消費者,主要受到檢驗的部分是加工後的那一段流程,是否符合安全食品的標準,也就是人類的角度出發,去檢視,確認不會造成人類的飲食安全問題。但忽略了養殖及屠宰的過程,像是生產雞蛋的母雞,許多業者為了達成更好的經濟效益,A4大小的籠子裡塞了四隻蛋雞,而它們的一生就在這小小的空間度過,或是像豬牛等體型更大的動物,也常常好幾隻被關在狹小的空間,連轉身都沒辦法,有些更因為長期缺乏運動,導致四肢退化,沒辦法好好走路,從動物福利的角度來看,確實這是一直被多數消費者忽略的問題,因為看不到、不了解、甚至不關心,但若先暫不把重點放在動物福利上,因為這些非人道的飼養方式,讓這些飼養的動物也更容易生病,業者就需要投放多的藥物,而殘留的藥物也導致食品安全的問題,就算不關心動物的人,也該關心這個與自己切身相關的食安問題,所以趕快勇敢的把今天的節目分享給你身邊的人,不論他們是否跟我們一樣關心動物。

在台灣每年約飼養3.7億隻家禽、790萬頭豬、6萬多頭泌乳牛、3萬多頭公牛等,被用來飼養作為食物或生產食物,但只有比例極少的動物,能夠在對動物比較友善的環境中度過一生。可是,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經過多年的努力,在今年推出了動物福利標章,並且也成立了專門的稽核部門,讓消費者未來可以透過辨識標章,買到更多對動物友善的食品,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分享如何透過動物福利標章的建立,讓更多被飼養的經濟動物可以過得更好。那我們就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大家應該都知道歐洲是比較早重視動物福利的區域,根據民調公司的調查,有七成以上的歐洲消費者都認為農場動物的福利很重要,但其實在歐洲也是經過很多人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影響這麼多的消費者,早在1965年,英國的布蘭貝爾委員會發表了一份關於農場動物福祉的報告,主要是回應1964年一本在英國出版的、由露絲哈里遜寫的書,叫做『動物機器』,書中描寫當時為了更好的整體經濟效益,畜牧業開始朝工業化學習,這本書向英國大眾揭露蛋雞、小肉牛和母豬飼養的真相,提醒世人關切農場動物的需求與福利,在英國、歐洲引發廣大迴響。人們開始注意到「飲食」背後的動物痛苦。在報告中明確指出農場動物確實像人類一樣,有感受痛苦的能力,報告中也明確的定義至少要滿足哪些條件才叫兼顧動物福利,像是動物應該至少有足夠的活動自由、可以毫無困難地轉身梳理自己、有充足的食物等等,並且建議英國要立法,來保護動物福利,但報告中也承認,因為經濟上的考量,需要做一些妥協,但隨著未來社會發展,動物福利將會一併提升,現在看來可以容忍的條件,可能在未來被認為是無法容忍的。也因為這些觀念發酵,歐洲才變成現在這樣重視動物福祉的區域。

反觀台灣,其實也和歐洲的發展很像,隨著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消費者可以接受願意用更高的價格去購買符合自身價值觀的商品,也讓經濟動物的福祉可以更好,當然也賴於很多動保界的人士努力的推動,其中成立於1999年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就是我們今天節目討論的動物福利標章的推手,長期在推動各式動物保護政策,在2012年開始注意到經濟動物飼養上的議題,開始推動尊重動物天性的友善飼養,在2017年為了協助更多有意願的蛋農可以不再把蛋雞關在小籠子裡,成立友善雞蛋聯盟,輔導蛋農以「放牧」或「平飼」方式飼養蛋雞,以保障動物福利與公眾食品安全。後來研究會也與希望做食物轉型的家樂福合作,2018年設立了非籠飼雞蛋專區,而在銷售數據上也超出家樂福的原本預期,專區的雞蛋原本只占4%,到後來成長到22%,從這些面相可以發現,其實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是注重動物福利的,只要給它們可以辨識的方式,加上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認證,透過市場機制,就可以改善生產者的生產方式,進一步就能逐漸改善整體經濟動物的福利。

也因為如此,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想要擴大這樣的成功模式,因此推出動物福利標章的機制,就是希望能複製非籠飼雞蛋的成功,去擴大更多認證的經濟動物物種,並訂定標準,改善乳牛、豬隻、肉雞等經濟動物的處境,設定標準其實是一件很繁瑣的工作,像是協會除了原本有的蛋農標準以外,它們經過四年多的時間,探訪了台灣24家乳牛場,到國外吸收經驗,找到可靠的專家當評審團隊,才制定出適合供酪農產業依循的評分標準,也才能提供合格的酪農業動物福利標章,未來也會持續的關注其他種類的農場動物,一一訂出適當的標準。那有心想要獲得標章的品牌業者要怎麼成功申請到標章呢?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要通過「動物福利標章」認證稽核作業,除了要提供資料審核外,也要同意團隊可以到現場去勘查是否符合標準,主要分為活動空間、設備及環境、疾病與管理方式還有工作人員是否有專業背景這幾個面向。確保了動物是友善飼養以外,第二部分還要通過「動物福利標章」產銷監管鏈審核作業,這就是可以透過供應鏈,追朔到生產源頭,以免有不肖業者偽冒來欺騙消費者。

當然要保護動物,其實最理想的狀況一定是大家從此都改吃全素,但是現實是,大部份的人都還是無法改變長期的飲食習慣,但也別因為沒辦法達到最理想的狀況,就甚麼都不做,我們還是可以有很多折衷的辦法,為關心的動物盡一份心力,像是偶而吃素,或是選擇動物福利的產品來支持友善動物的品牌,當然,如果你有親戚朋友恰巧是畜牧業者,也可以把我們這及分享給他,讓他知道要怎麼申請到動物福利標章,也可以吸引到更多愛護動物的消費者買他的產品,在心裡與經濟上支持他們持續在友善動物路上努力,好的市場機制運作下,動物的福利自然而然地隨著我們的經濟發展與觀念素質而提升。下次走進超市,不妨暫時不要隨手拿起以往習慣的品牌,把你的眼光多停留在貨架中每個商品,看看蛋區,有多少的非籠飼雞蛋,他的價格如何?跟一般的蛋相比差多少錢?想想這個價差是否其實只是省下一杯珍奶就有了?想想那杯對你來說可有可無的珍奶,與你的理念、與動物那多一點點的自由相比,是不是顯得微不足道?是不是其實一杯珍奶換取一些動物的一點點自由,換取對自己心靈上的更多的滿足,其實非常划算呢?那我們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我們下次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