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第67集 校園犬計畫,也是流浪狗找家的出口?

大家好,我是Alice,我前陣子發現我住的新北市,動保處這幾年辦了一個很有趣的活動,就是透過網路來票選人氣校園犬,像去年共有13間學校報名參加,其中第一名的是在自強國小的萌萌,萌萌出生於嘉義縣,過去曾經有主人,因為個性比較敏感,所以對各式聲音非常的警戒,常常不斷的吠叫,因為打擾到鄰居,還出動警察關切,被評估不適合在居家環境中飼養,所以一直換不同的主人,直到自強國小老師認養,萌萌最後來到自強國小,一起陪小朋友上學、遊戲,孩子們都很喜歡他,也發揮的本性,警戒陌生人,守護校園的安全。在台灣也因為之前不安樂的政策,所以讓收容所都面臨很大的收容壓力,政府也很鼓勵各個校園有辦法的話,可以到收容所去認養適合的校園犬,也可以讓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到認養不棄養、愛牠不虐待等正確的飼主責任及動物善待觀念,聽起來是個雙贏的狀況,但是根據動保團體的統計,全台3000多所高中以下學校,只有120所學校響應。民間動保團體統計,全國不到300所校園有貓狗,比率偏低。今天我就想要和大家分享關於校園犬的議題。
其實應成為正式記名的校園犬,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不是說讓狗狗在學校中生活就可以叫做校園犬,還需要通過很多評鑑標準,像我以前在念中山大學的時候,學校也有校園犬,甚至有照顧校園犬的社團,我那時候也自願報名參與志工,那時候我們照顧的校園犬叫做管停三寶,他們在兩個多月大時由中山大學的學生接手,當時滿身瘡痍,皮膚病很嚴重,在我們的照料下逐漸好轉,但是三寶的問題是小時候生活環境封閉,缺乏與人互動的經驗,我們當志工時,不只是餵食與戴他們散步,還需要需花很多時間陪伴與訓練,讓三寶可以正常的與人互動,不會發生攻擊學生的狀況,但在第一年送去評估是否可以正式讓三寶當中山大學的校園犬時,還被拒絕,直到後來校園犬的社團調整照顧校園犬的工作,除了至少有一人當管理人外,還透過志工的幫忙每天排三次班帶著三寶到校園散步兼工作,驅趕附近的犬隻,早晚也有餵食的志工,每個月幫三寶洗一次澡,並且參加相關犬隻照護及行為訓練等相關課程,最後三寶在第二年才正式取得在中山大學的居住資格。
從我自己的案例看來,其實學校要有校園犬,真的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但是一般來說,不是每一所學校都有這麼好的條件,我歸納一下校園犬成功的學校中,通常都有這五點因素,第一是學校校長、老師、家長的支持。第二是有適合的犬隻,比如不怕人,沒攻擊性等。第三是有沒有專業人士協助訓練校犬的配套。第四,狗狗需要吃喝拉撒,那有沒有足夠的經費,還有經費的來源多元化。最後,有沒有成立相關的動保社團,除了照顧以外,也定期結合校犬的教育學習,讓學生真的可以學到認養不棄養、愛牠不虐待等正確的飼主責任及動物善待觀念,以及可以在真正參與照顧校園犬的過程,親身體驗照顧一隻狗所要做的事情,我想這對許多在國小階段,會吵著想要養寵物的學童來說,也是很好的體驗教育。但在實務上,雖然校園犬計畫立意良善,政府也有補助一些經費,但是卻沒有明文規定其他的配套措施,只規定校園犬需登記在校方名下,並且施打需要的疫苗,提供固定的場所,可想而知,如果學校本身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很可能校園犬就只是像一般定點餵養的浪浪一樣,沒有辦法達到計畫的想要落實生命教育的初衷,而要怎做才能像自強國小那樣,我想也是需要校方真正有心去規劃,畢竟沒有人給校方一個完整的SOP指南,若是沒有規劃好,也許會造成後續其他延伸的問題,也因此,很多學校可能有這個心,但是不知道該如何做,或者沒有一個有足夠決心足夠關心的人帶頭來統籌規劃校園犬這件事,也就對因此對校園犬計畫興趣缺缺。
但我自己是很肯定校園犬計畫,而且我也發現政府相關單位近幾年來也很重視這些動保議題,校園犬絕對不適把收容所的壓力轉嫁給校方,有很多案例說明,學生透過與校園犬相處的過程中,從做中學習,除了了解生命的重要,也希望除了政府的努力外,有成功的學校或社團,可以將寶貴的經驗分享給部分學校校園內雖有流浪狗,但校方也只是友善對待及餵食。鼓勵該些友善餵食之學校正式加入校園犬計畫。我相信持續努力,不斷從源頭建立飼主責任與友善動物的態度,也將於台灣社會開花結果。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第66集 台灣之光銘安科技,塑膠替代材料賣全球,解救動物!


大家好,我是Alice,塑膠曾經被喻為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過去幾十年來,塑膠逐漸滲透生活每個層面,輕薄方便又便宜的材質,使我們養成用完即棄的習慣,卻不知不覺已在自然環境中累積成難解污染,也進入了生態食物鏈,大量動物如海鳥、鯨魚、海龜、海豹等因誤食塑膠、遭塑膠垃圾纏縛導致死亡,或是一些怵目驚心的照片,像是海龜的鼻孔被塑膠吸管插進去拔不出來,甚至發現塑膠微粒最後會回到人類體內,減塑的意識才逐漸建立。這邊先和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首先我們來講塑膠的前生,1860年代的美國,流行撞球但撞球都是象牙作的,取得不易、價格高昂,也造成非洲殖民地的大象獵殺加劇。為了尋找象牙的替代材質,美國發明家John合成出一種世界上第一種人造塑膠叫做賽璐璐,不只成為劃時代的發明,也成為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的,而後逐步被改良成石油基塑膠。第二個則是1959 年,瑞典工程師發明了第一個現代塑膠袋,因為當時普遍使用的紙袋使森林被過度砍伐,相較之下,塑膠袋比紙袋堅固得多,理論上重複使用將能解決紙袋不耐用導致的環境問題。然而這個最初保護環境的「美意」,最終卻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今天,我想和大家來分享的,就是現在主流替代傳統塑膠的方案,希望可以用更好的方式,維持一定的生活便利性,也同時能保護我們的地球與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的生物。那我們就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這近幾年,全球政府共同制定不同的減塑政策,像在台灣,其實可以從生活中的各種面向,發現這些政策逐漸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像是到便利商店,要塑膠袋的話,需要花錢購買,或是到星巴克,也只提供紙吸管,而台灣政府的減塑時程,將預定在2030年後,將全面禁用塑膠購物袋、免洗餐具、一次性外帶飲料杯、塑膠吸管,再除了禁用一次性塑膠製品以外,塑膠的材質也透過許多人的努力,朝生質塑膠的發展前進。
所謂的生質塑膠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分別為生物可分解塑膠,生物基塑膠和含生物基的生物可分解塑膠,這些到底有甚麼不同呢,首先,生物可分解塑膠強調的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可被環境微生物快速分解,且其殘留物(水、二氧化碳、生物基質)不會造成環境的額外負擔,在應用上,比較偏向取代一次性、拋棄性的塑膠製品,例如: 塑膠袋、商品包材、吸管、食飲容器、拋棄式餐具、農業資材…等。而另一個生物基塑膠,其成分中「部分」或全部,是源自於可再生的生物基質,例如澱粉、蔗糖、纖維、微生物合成等。這類塑膠所強調的是生物基質含量的高低,以及生物基質是屬於天然、永續性原料所帶來的環境友善優點。至於此類塑膠具不具備快速的生物可分解特性,則不在考量範圍。生物基塑膠著重在原料的可再生性,不強調可分解性,目前產業上的發展與應用主要是針對有「耐久需求」的傳統塑膠製品來做取代,例如: 3C產品機殼、塑膠零件,汽車零組件、飲料瓶等。最後的含生物基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則是綜合前兩種材料的優點,是目前全球政府與產業面積極努力合作的方向。
在台灣,有一家位於台中的銘安科技,他的創辦人黃建銘是化工博士出生,他受邀至修平科技大學教書時,有感於知識不能只從書本學習,實務經驗更重要,但談建教合作還得走繁瑣行政流程,怕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乾脆自己開公司。因此,努力研究生物可分解的替代材料,累積了超過18年的經驗,也在這塊領域上有不錯了成績,他的客戶除了星巴克,連遠在美國白宮的環保紙杯、蘋果公司員工餐廳環保餐具,甚至是澳洲專用的狗便塑膠袋,在疫情期間,台灣送往國外口罩的包裝袋也是銘安科技的產品。
當然,除了政府與各個廠商的共同努力外,慢慢讓我們的的塑膠製品找出更多對地球更友善替代性的方案,塑膠開始被大量使用,不過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事,至今未滿百年的歷史,但其影響早已超過目前人類所能解決的範圍,像是塑膠袋的發明人兒子曾無奈的表示,當初父親發明塑膠袋的初衷,是為了從不堅固的紙袋手中拯救地球。如果知道人們會就這樣把塑膠袋扔掉,父親一定會覺得難以理解。「父親總是會在口袋裡放個塑膠袋出門。人們現在被鼓勵帶自己的袋子去商店,但我父親在 70、80 年代就已經這麼做了」但在過去隨處可購得的便利性下,人們的想法只怕是:有什麼理由不扔掉袋子,再買一個?以目前來說,越來越多個國家開始禁止塑膠袋的使用,吸管、餐具也都朝向非塑膠製品發展,我想最重要的觀念還是大家要愛物惜福,減少一次性的浪費,這才是我們和地球與動物更好的共同生存方式。那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我們下次見囉!

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第65集 揭秘『動物法醫』到底是個怎樣的職業?

 大家好,我是Alice,現在很多人休閒活動就是在家看劇,不知道大家都在看甚麼類型的戲劇,根據調查結果,全世界觀眾們最感興趣,是有關犯罪的戲劇類型,跟著劇中的主角一起追兇的過程,讓很多人都大呼過癮,而這樣的戲劇中,有一個關鍵的腳色,那就是所謂的法醫,透過解剖死者大體,以找出犯罪的蜘絲馬跡,提出讓罪犯不能否認的證據。但你知道嗎,其實在動物保護領域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腳色,那就是所謂的「動物法醫」,那動物法醫到底在做甚麼,這就是我今先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

動物法醫主要的工作職責就是透過檢驗動物的屍體,辨別動物的死因,他們不只要有獸醫師的專業能力,也需要具備人類法醫的基本常識與靈敏度,最早是應用在野生動物的保育上,透過調查,了解去世的動物是因為被獵食、車禍,或是非法獵捕,進而通知相關單位,做出不同的處理。但近年來,隨著動物福祉的意識高漲,不只是野生動物的保育,也開始在虐待動物、動物醫療糾紛、寵物保險案件中常可見到動物法醫的身影 ,動物法醫的業務範圍逐漸擴大,其實就是基於「動物不會說話,也沒有親友幫忙申冤」的觀念,透過科學檢驗,從動物屍體探究死亡的原因、方式、時間等有否違法,替牠們「伸張正義」。像是過去媒體曾經有報導萬華有一戶人家在陽台中把貓咪吊死,但當警方趕過去詢問時,嫌犯卻聲稱貓咪是自然死亡,而他只是根據死狗放水流,死貓吊樹頭的習俗,並無虐待動物之嫌疑,但經過動物法醫的判斷後,發現貓咪在脖子附近,確實有急性壞死與出血的跡象,因此判斷貓咪確實是在生前因為外力而導致窒息而死,也因為這樣的證據,才得以將虐待動物的人移送法辦。

在先進國家中,動物法醫已經行之有年,在台灣算是剛萌芽的階段,最開始關注這個領域的是台大的劉振軒教授與他的團隊,在2012年開始和台北市動物保護處合作,當動物救援隊接獲民眾報案後,先與警方合作進行現場的鑑識作業,若有動物屍體則送至台大,待動物法醫釐清死亡原因後,由動保單位依據結果進行責任追究。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摸索出屬於台灣的動物法醫學,是一件非常辛苦而且困難的事情,劉教授的研究團隊不只是參考國外文獻,他們甚至和人類法醫進行請益,而且要做適度的調整。

他們在努力完善台灣的動物法醫的相關作法時,主要遇到的問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死因的認定,一般像是人類法醫,基本上都會從屍體上找出5W1H的六大問題以供警方參考,那就是WHEN:甚麼時候去世、WHERE:在哪去世、WHO:是不是人為的因素、WHY:去世的原因、WHAT:去世的方式、HOW:去世的過程,但對動物法醫來說,光是要知道動物是甚麼時候去世的,就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動物種類繁多,沒有足夠的研究資料累積,其實很難判斷精準的死亡時間,劉教授的團隊經過多次的評估後,也建立了標準化的鑑定報告書,讓結果更有說服力。另一個問題則是哪些類型可以被視為虐待動物,理論上,這樣的分類又要和各國的法律做連結,因為動物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其實有點類似虐待兒童的案例,目前主要分為四大類型,身體虐待、情緒虐待、忽視或疏於照顧、性虐待,而無論是甚麼樣的虐待方式,最嚴重的就會導致動物死亡,這也是我們這些愛動物的人不忍看到的。動物法醫最重要的職責,不在於動物是如何死的,而是要如何證明虐待動物的事實成立,讓虐待動物的人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

劉教授後來也培養自己的博士生黃威翔成為台灣第一位動物法醫博士,隨著動物保護的思維在台灣越來越被重視,2019年新北市也規劃了動保醫院,讓大家可以遇到受虐動物需要幫助時,可向附近「動物保護醫院」,尋求專業諮詢服務,和一般獸醫院只能開診斷證明不同,動保醫院可以進行驗傷處理及開立驗傷證明單,並且有即時網路通報系統,針對遭受暴力及需要保護的動物,提供及時救援通報。從這些跡象我們都可以看到動物保護確實慢慢的在台灣更加落實,有更多專業的動物法醫幫忙受虐、枉死的動物申冤,避免更多可憐的悲劇發生。劉教授曾說過,一個合格的動物法醫,應具有縝密的邏輯思考、公正的精神、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最重要的俠義精神。我想,雖然我們不一定要當動物法醫,但是還是可以和他們一樣,秉持著俠義精神,多留意與關心生活周遭的動物,如果發現有疑似虐待動物的事情,也要勇於第一時間出面阻止,有興趣的話可以回頭去收聽我們用聽的救動物第三集討論的,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簡稱SPCA,教我們一些動保的法律知識跟小技巧,讓關心動物的我們,可以多一點知識,就能一起在生活周遭中多加留意,就能讓更多未被發現的受虐案件被看到。也能因為有了動保的常識跟知識,在發現的第一時間,就能記下完整的必要資訊,讓後續接手的專業動保人員,能夠快速地把握黃金時間拯救動物。因為無論協會接獲報案電話後再怎麼即時跟努力去處理拯救動物,其實第一時間發現受虐動物的人才是救援的關鍵,但往往通報的人很有心關心動物,卻因為沒有足夠的知識,造成在見到動物受虐的當下,第一時間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我們下次見囉!

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第64集 宗教裡的放生活動,是解放生命,還是傷害生命?

 大家好,我是Alice,今天我們要來聊聊放生這件事,不知道大家對放生的印象是不是和我一樣,就是一堆人鬧哄哄的聚集在某個地方,然後打開籠子,釋放一群準備好的動物,並且配上一些祈福的過程,而放生這件事,很多人是因為受到宗教的影響,相信生命是寶貴的,因此透過這樣的行為,一方面認為可以救到這些可憐的生命,另一方面也幫自己行善積陰德,無論你是否認同度,我想先分享一個古人的小故事讓大家思考一下,在列子這本書中,有一篇獻鳩放生是這麼說的,每逢正月初一,趙國邯鄲一帶的老百姓都要成群結隊去山野裡捕捉許多斑鳩,送給當時趙國重要的大臣叫做趙簡子,簡子看著一籠籠斑鳩,非常高興,就賞賜給每個獻斑鳩的人一堆銀子。有個食客就覺得很怪,問簡子為何要買這麼多斑鳩,簡子回答,每個生命都很寶貴,所以我都會在正月初一這個良辰吉日,讓這些可憐的生命重獲自由,以表示我對生命的愛護。聽到這邊,你是同意簡子的說法,還是會和食客一樣反問他,百姓知道您因為要放生,獻鳩能得到厚賞。大家都爭先恐後去捕捉斑鳩,在獵捕的過程中,一定也會傷害到這些生命,您如果真的可憐這些小生命,還不如立下禁止捕捉斑鳩。不然的話,抓了又放,您的恩德還抵不上您的罪過。故事的結尾是趙簡子恍然大悟的臉紅認錯,並且不再做放生的舉動。而這不只是歷史,我們看看現在,是不是還是一直重複這樣的行為及爭論呢?我想宗教教導大家要愛護生命是一件很好的事,但如果用刻意捕捉或買動物來放生展現愛護生命的表現,那其實大可不必,那我們要如何在宗教與動物保育上取得平衡呢,這就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內容。那我們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首先,以現在的法律而言,其實有規範不當的動物釋放行為,因為這會觸及三的議題,「保育」、「動物福利」、與「外來入侵種管控」。

在保育及動物福利的議題中,買賣與放生動物的過程,其實很容易危害放生地的野生動物生存與棲地環境,很多的經驗都是在放生後的幾天內,因為動物到了不適合的環境而大量死亡,這也不符合放生的原意,反而是間接的殺害這些動物。而因為有人有放生的需求,就會有人去用任何方式捕捉或繁殖動物來賣給你去放生,像我到寮國龍坡邦的浦西山,可能因為浦西山上有個寺廟,周圍就有許多小攤商,用很小的竹編容器裝著一隻隻的麻雀,要兜售給國內外的遊客與信徒,讓大家買了提到山上去放生,還真有不少寮國遊客跟外國遊客買了去放生,但是,買的這些麻雀哪裡來呢?可能麻雀不會有外來種入侵或不適應的問題,但這些攤販不就是用盡各種方式去補抓麻雀來賣給你?捕捉的過程中,麻雀又要遭遇多少驚嚇跟傷害,甚至過程中可能造成部分麻雀死亡?

在外來種入侵的議題中,其實我們上一集就有提到,若沒有審慎評估,將外來種釋放到某個地方中,如果被放生的動物沒有剛剛講到不適應的問題,反而超級適應甚至變成當地的強勢動物,而侵犯到其他當地原生動物的生存,那就會變成外來入侵種,也就是像上一集中到的綠鬣蜥的狀況一樣,不旦過度繁殖,危害到其他物種,甚至也為危急到人類的農作物造成農損,又要耗費國家的資源去捕捉移除。

回來看看台灣的現況,其實近幾年在動保界、生態界的宣導下,已讓民眾對不當的宗教放生會嚴重傷害動物和生態,逐漸形成共識。而農委會林務局從民國100年開始,也經過長期與宗教界溝通,越來越多人認可「以救傷代替買放」的智慧放生。保育和宗教放生如何合作?台灣有很多保育救傷單位,一直很缺乏經費,這些保育單位本來就在救援野生動物,而「救生」非常符合宗教價值,因此由放生團體挹注部分經費,讓保育團體救生,保育團體野放動物時,讓宗教團體加入「祝福」儀式。如此,保育和放生都完成了。

當然也不排除還是有部分的宗教或私人團體,到目前一樣是大規模的在進行放生活動,如果你知道親友有參加這樣的活動,也請勇敢的跟他們說明這集我們分享給你的觀念。於法,雖然台灣目前沒有明確的限制放生的行為,但不管在野生動物保育法、漁業法、國家公園法等,其實你在放生的時候,很容易觸法並且被罰款。於理,相信現在不再有人會認為放生可以直接讓病人康復、讓颱風轉向,消除地震等,真的有問題就要面對問題,並去尋求專業的方式,才是把問題解決的好方法。於情,連古人都知道,就算放生出自善意,但商業化與大規模後,你造成的傷害,比你做的善舉還要多,重點是把ˋ你尊重萬物的一顆慈悲心,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太多面向都可以讓你在生活中去實踐愛護與尊重生命,而不是透過放生這樣的表面行為。當然,多收聽我們用聽的救動物頻道,更能告訴你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哪些真正好的方式可以做到愛護動物,所以請你一定要每週六,持續收聽我們頻道並且分享給你的家人或朋友,那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我們下次見囉!

2021年3月1日 星期一

第63集 綠鬣蜥,外來種為什麼會入侵?生態失衡該殺還是留?

 大家好,我是Alice,我們上週有聊到為了保持生物多樣性,如何維繫環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有很多人用創新及科技的方式,讓我們可以一起保護我們的森林,讓陸地上的動物有更多的棲息空間,今天這集的靈感來自於我上週跟朋友去了一家咖啡店叫微迷森林,主要特色是這家店領養與救援了許多非貓狗的特殊寵物,包含各種烏龜陸龜、蛇類、蛙類、蜥蜴類、蜘蛛與蠍子等昆蟲或爬蟲類動物,將這些特殊寵物飼養在咖啡廳給人參觀,同時有近距離接觸來做為教育用途,因為家咖啡廳,讓我去了解觀察並且實際接觸這些可能以往看了就會尖叫逃跑的動物,發現了他們可愛之處也更認識他們,結果晚上回家滑手機就看到了咖啡廳也有救援的外來種綠鬣蜥,在屏東地區因為在野外過度繁殖,被人抓去虐殺的圖片資訊,看了心很痛,所以想透過這集節目,甚至未來幾集節目,去討論外來種與環境的生物多樣性議題,那我們就趕快來討論今天的節目吧!

我想講的是會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也就是所謂的外來入侵種。講這個議題之前,我想先和大家釐清一下一些觀念,早期生物學有一種二分法,將生物分為本土與外來兩種,但這樣的分類最早開始是從19世紀初的英國開始,那時候的時代背景也是因為英國大規模的向外擴張,為了讓國內的人民更直觀的了解外來的珍奇生物,所以才有所謂的本土與外來的分別。

外來種生物可能在新居住地一樣可以在大自然中維持與本土生物的生態平衡,但也可能在新環境中沒有天敵而大量繁殖,反而讓本土的生物生存空間被壓縮。像是最近吵的沸沸揚揚的屏東綠鬣蜥,就是這樣的案例,這樣的生物就會被定義為外來入侵種,甚至有些研究指出,外來入侵種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在某些狀況下,甚至比起環境破壞還來的嚴重。

那我們先來談談外來種都是怎麼樣跑到不屬於它們原本生存的環境中的,其實最大的關鍵因素就是地球上最能夠遠距離甚至跨洲際大陸去移動人類,可以分為人類是否主動引入外來種,人類被動引入外來種的方式,可能是因為人類隨著進步,移動範圍變大,所以很多原本不屬於棲地的生物,比如昆蟲的卵、植物的種子、藏在貨艙的老鼠等,就這樣意外地隨著人類跑到不一樣的環境,或人類因為開發自然環境,使得森林、山、河流等原本的自然屏障消失,使得生物能夠違反自然的移居到非原本生存環境。

人類主動引入外來種就比較好理解了,也就是人類刻意、有意識地把特定外無物種,因為不一樣的目的而帶入其他地區,原因很多,例如:為了飲食而引入的福壽螺、或是澳洲小龍蝦,又或者為了娛樂觀賞用途引入的許多不同品種的貓狗,及前面提到的綠鬣蜥這種異寵等,也有因為生物防治而引入,例如1930年引進澳洲蔗蟾,為的是控制甲蟲的數量,後來這種蟾蜍確實有效控制甲蟲了,但卻迫害到原生台灣的蛙類造成絕種,或因為科學研究的目的引入但沒有管理好,而不小心讓他們逃出,或是是宗教的目的而去進行放生活動,把不該生活在放生地區的生物丟入環境中,除了可能害被放生的生物因為不適應環境而最終仍走入死亡,也可能被放生的生物在新環境中沒有天敵而迫害到原本生存的物種。

當然,引入外來種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像是我們現在吃的食物中,其實約70%都不是原生在當地的植物,比如對中國來說,明朝末期從祕魯引入的番茄、明朝中期從中美洲引入的玉米,但都成為現在我們很重要的糧食來源之一。重點是在引入外來種時,有沒有經過審慎的事前評估與事後管理,而能夠控制與管理。那要如何不讓這些外來種變成外來入侵種呢?主要會從三個面向去考量:

  • 物種保育:該物種的原生族群是否有保育上的疑慮,也就是瀕危物種,如果是的話,就應該降低對那個物種野生族群的消耗。
  • 成為入侵種的風險:應該把外來種是否會嚴重影響當地物種的生存空間最為首要考量,而最末端的考量才是產業與市場需求。

在較先進的國家,前面提到的物種保育與入侵風險兩點的優先性永遠大於產業與市場需求,所以能夠進入產業的物種應該都是沒有以上疑慮的物種。但目前在台灣,反而常常是產業需求凌駕在其他兩個面向之上,甚至沒有完整足夠的評估,像是過去引入臺灣的福壽螺與非洲大蝸牛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吃,但因為不符合我們的飲食習慣,所以被隨意棄養後而向外擴散,造成稻米等農作物的產量減少,嚴重影響農民的收成;為了貼補農民的損失,政府每年必須支付龐大的經費來防治外來種的入侵,或賠償因外來入侵種對農業、健康以及生態破壞所造成的損失,這些都是整體人民納稅錢要共同負擔的巨大經濟成本,所以何不在前期引入外來種前,把預算投資在這去請專家學者進行專業縝密的生態評估、法令規則的制定、及徹底執行所做的法令規範?

而近期的綠鬣蜥也是一樣,來自中南美洲的綠鬣蜥,過去曾經因為電影「侏羅紀公園」而掀起一陣飼養風潮,因為綠鬣蜥像恐龍但卻是草食性動物,個性又溫巡,所以更被認為適合當寵物養,但隨著綠鬣蜥體型越長越大,飼主的新鮮感也逐漸退去而把牠們帶到野外棄養,而台灣的環境太適合他們生存,沒有自然的天敵而大量繁殖,大量繁殖的下場就是需要吃更多的農作物,造成許多農業損失,而因此又要發起獵捕行動來殺害這些被視為害蟲的綠鬣蜥,甚至有許多人仗著綠鬣蜥被媒體報導與農委會全民捕捉活動,塑造成害蟲的形象,而讓有些人趁機假借捕捉之名,行虐待動物之實,溫和的綠鬣蜥容易被抓到也不會攻擊,而被這些人在綠鬣蜥身體裡放鞭炮炸藥直接引爆、抓到用噴火槍火烤等虐殺方式,以此為樂,還會把所謂的戰績PO在社群媒體上,甚至沾沾自喜認為是在為民除害,但就算被大眾撻伐卻一樣無法可管。

對我來說,我會覺得這些確實要考量的面向很多,有些問題真的是需要政府需要更全面的管制或立法,但外來種也是生命,為什麼因為人類的失誤,造成這些不在原棲地生存的生物,面臨被撲殺甚至是被虐殺的悲劇,我想重點還是有沒有一顆尊重其他生命的心,另一塊是我們一般人最簡單可以做到的方式,就是不要隨意飼養野生動物等所謂的異寵做為家庭寵物,如果已經養了或周邊家人朋友有飼養,也請提醒大家,對牠負責到終老別棄養,善盡好飼主的責任,不然你怎麼知道會不會造成環境或經濟的衝擊,我心中的動保不只是毛小孩,而是把各種生命都視為珍貴的尊重的,做不到吃素但至少要對生命有基本的尊重,只取自己所需,而為了不需要的戲謔目的去傷害生命。也希望用心聽完節目的你,能把這些觀念跟你周邊的親朋好友一起分享。那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我們下次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