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第32集 老毛孩高齡寵物照顧,有哪些必須要知道的知識呢?



相信很多人家裡都有養寵物,而在幫寵物算年紀的時候,也喜歡把寵物的年齡轉換成人的年紀,像是說到狗狗年紀等於人的幾歲,相信很多人第一個直覺就是乘以7,可是這一兩年有學者推翻了乘以7這個大家熟知的算法,等等跟你分享新的算法.我們都知道,貓咪與狗狗的生命時鐘運轉得比人類快多了,往往當你家的貓咪或狗狗過了七或八歲以後,就開始從他的外觀與行為上看到一些老化的跡象,比如說臉部毛髮變白、活動力下降、需要更多的睡眠等,這時候,對他各方面的照顧就要做一些改變,不能再以年輕時的方式照顧,所以今天想要跟你分享的是,老毛孩的老年照顧,有哪些你必須一定肯定要知道的知識呢?那我們趕快今天的節目吧!
一、毛孩的年齡轉換計算
剛剛提到,狗狗年紀的計算方式,出現了一個新的算法,是美國遺傳學家Tina Wang 帶領的研究團隊找來104隻拉布拉多犬,比對這些狗和人的生理狀態,得出一個很複雜的公式「人類年紀=16Xln(狗狗年紀)+31」,大家有興趣可以到網站上找相關的計算工具幫忙,但簡單來說呢這個公式告訴我們,狗狗相對於人類生理老化的年紀,初期會發展的比較快,也就是成熟的比較快,越後期增長也就是老化的速度會越慢,像是幼犬的成長,大約10個月就進入青春期,1歲就完全性成熟,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速度開始變慢,例如2歲的狗狗大約是人類的42歲,而7歲則是人類62歲,10歲的狗狗則相當於人類的68歲。
二、老毛孩的照顧要改變唷
像我家的咪寄,現在已經10歲了,照這個公式算出來,等同人類的68歲,隨著年紀的增加,其實我也發現他這兩三年,可以從外觀與行為上看到一些老化的跡象,比如說他臉部尤其是嘴巴附近的毛以及四隻腳掌附近的毛變白、活動力下降,沒有年輕時那麼瘋狂體力旺盛,尤其大熱天出去玩兩三個小時就明顯累了、需要更多的睡眠時間、睡覺開始會打呼、比年輕時容易生病等等,所以當我們的寵物開始變老時,對他的照顧就要做一些改變,飲食上,由於消化力、吸收力變差,除了盡可能要少量多餐以外,也要給他們低油、低卡、高纖的食物,更加重視飲食的營養均衡,所以我讓咪寄吃專門為狗狗調配均衡營養的鮮食,當然也要符合自家狗狗的狀況跟需求,適時補充或減少其他營養源,像是我們家咪寄,他從小就很愛跳上跳下橫衝直撞,所以我給他吃葡萄糖安強化關節,以及他腸胃道特別差,所以給他吃益生箘保健腸胃等。因為老了血液循環變慢與活動力下降,我也自己跑去學寵物按摩,有空就幫他按摩一下幫助他的血液循環、舒緩情緒、改善肌肉,但是按摩最好還是經過獸醫諮詢比較好,因爲如果你家寵物有腫瘤但你不知道,而幫他做了一些淋巴按摩,反而會造成腫瘤變大惡化,反而是害到他。我也從我們家咪寄以及我阿姨的15歲吉娃娃小田身上發現,他們比起以前年輕時,也發現到自己變老了發現自己變得比以前脆弱,所以變得對主人的依賴性增加,尤其是在生病時,他們就會更不願意自己待著,跟上跟下,一定到你旁邊附近待著,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陪伴,其實有些狗狗會更容易心情不好,甚至有憂鬱焦慮的狀況,因此對老狗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家人的陪伴了,注意狗狗細微變化,時常關心、和牠說說話,多花些時間在牠身上吧。
三、老毛孩的疾病觀察
除了外在的照顧方式需要調整以外,更有許多讓人頭痛的慢性疾病有更多的機會可能會發生,像是心臟病、腎臟病、腫瘤等等,毛孩不會講話不會喊不舒服不會喊痛,而且他們的忍受度其實很高,不舒服甚至可以忍耐讓你看不出異狀,所以我們平常更需要細心的觀察它們的行為是否有異常,透過量體重的變化、喝水量與飲食量狀況及便便跟尿尿的狀況,還有精神狀況,觀察他跟平常是否有一點不同,例如你的狗如果平常是相對活潑好動,但變得懶懶的,或者平常很貪吃,但變得沒有對食物沒有那麽積極,通常都是有一點狀況才會這樣.開始比平常喝的水量多或尿變多,那可能有腎臟問題或糖尿病等。尿尿變得特別黃或深色,也可能有嚴重問題造成黃疸與溶血,使得尿尿顏色變黃變深,都一定要趕快看醫生。還有牙齦舌頭這類的粘膜組織變比較白,沒那麼有血色,也都是可能有血液疾病問題.特別是貓咪,許多時間在睡覺,或是有狀況時會躲起來,所以可能比狗狗更難發現貓咪的異狀,所以最好要定期做健康檢查,我看有獸醫師建議,家裡毛孩最好一年做一次抽血血檢,以及尿液檢,8歲以上的老年寵物,最好是半年就要做1次健康檢查,因為如同前面說的,貓狗的老化速度比人類快,老年後不能比照人類的健檢一年一次,因為一年對他們來說太長了,一年的時間對貓狗的身體來說會有很大的變化。而貓狗的健康檢查項目,有比較基礎的聽診、觸診、尿液檢查、糞便檢查、血液檢查、X光、心電圖、超音波檢查等。當然因為毛孩沒有健保,做健檢也相對貴,所以小撇步可以是每年打預防針時,就可以請醫生幫忙順便觸診摸一摸有無哪裡有異狀,或者日常有生病要照超音波或血液檢查時,就請醫生順便血檢多驗一些項目,超音波與X光順變照其他部位看仔細點,日常覺得可能哪裡怪怪有疑慮,就順便詢問醫生。
四、毛孩也會得失智症!
而除了身體上的問題,老齡貓狗跟人類一樣也可能會得失智症,尤其是老狗,現代人多居住在大樓或公寓,也忙於工作,狗狗長時間待在同樣的環境空間,比較少外出散步,聞聞或看看外界不同的刺激,主人回家可能也只餵食陪玩一下下,因為生活過於單調規律,寵物沒有接受新的刺激,沒有思考,腦部退化,現在越來越多寵物老了得失智症。老狗一旦得了失智症就無法痊癒了,只能靠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來延緩腦部老化的速度,老狗失智症狀會有情緒和行為上的變化,例如比較容易焦慮害怕記憶力學習力減退、對於事物或指令困惑,比較好觀察到的就是失去方向感,可能會往同一個方向失神的走,碰到障礙物就停在前面沒有反應,可能會對原本認識友善的人亂叫,或無意義的一直叫一直叫,尤其是在晚上,或者本來不會在室內大小便,卻開始變得會隨意大小便等。因為是腦部的認知功能退化,所以老狗失智症嚴重時也可能會造成基礎生活上的困難及生活品質下降。我們家咪寄已經 10歲了,我也擔心未來會這樣,所以要提早在日常生活就做好準備來預防,看過一個研究說,老犬失智症好發在12歲左右,那要怎麼開始預防呢? 豐富的環境與不斷讓狗狗接受刺激,皆可藉由腦部細胞的持續運作,降低退化的風險,預防老狗失智症發生的機率。
五、如何預防老狗失智症?
最好的是要帶狗狗外出活動與適量運動,在身體狀態許可下,多讓狗狗外出走動有助健康,就算只是在你家樓下附近散步,看著車子跟人來來往往、聽各式各樣的聲音,聞不同的各種氣味,都是對狗狗的腦部刺激有幫助,若可以帶狗狗跟其他不同的人和狗互動,狗狗可以透過社交互動,產生更多的腦部刺激。以及因為跑跑運動,狗狗需要協調自己的全身,以及閃避一些障礙物,也就得運用到自己的腦部來判斷跟控制全身。而在家可以做到幫助動腦的方法也很多,例如讓要讓狗狗持續學習,教狗狗學習新的動作,就算學的速度很慢也沒有關係,重點是不斷持續,維持腦袋瓜的運作。而跟狗狗有肢體接觸的刺激也很重要,撫摸、抱抱狗狗,幫牠梳毛,透過皮膚接觸對腦神經是很重要的刺激,有助維持健康。其中最容易的就是在吃東西時透過互動與遊戲做變化,可以買特殊設計的專門玩具,放入狗狗愛吃的食物,像我們家咪寄很貪吃,所以我們有會把零食剪成小塊,放在專門的不倒翁玩具裡,咪寄要推不倒翁玩具零食才可能掉出來,我們也有買一個叫嗅聞墊的東西,就是一塊毯子但毯子可能有許多口袋或可被蓋著的地方能藏零食,讓他自己靠嗅覺翻出來,另外最簡單的就是我們會跟咪寄玩零食捉迷藏,先叫咪寄在房間等,我們把零食藏在家裡的各個角落,藏好就開門,鼓動示意咪寄『GO!去找』,開門的瞬間咪寄就會賽馬打開閘門一樣,瞬間從房間衝出去開始搜索整個家裡,藏零食的地方可能是地毯下、衣服裡、容器裡、高高低低的櫃子或桌子上,任何咪寄可以透過趴下或爬上去或鑽進去某個空間的方式自己找到吃到跟想辦法把零食挖出來的地方都可以藏,誘使他自己在尋找與獲得食物的過程中,夠過持續配合自己的嗅覺跟方向感,以及思考判斷要怎麼爬上去或鑽進去來拿到零食,達到刺激腦部的效果。每天幾乎都會玩,我們都笑說咪寄這樣應該不會失智症,但可能會得疑心病跟強迫症,因為咪寄往往整個晚上都會疑心病,路過每個曾經藏過零食的角落就會懷疑去檢查一下,也會強迫症重複檢查剛剛找到過零食的地方,深怕自己粗心與零食擦肩而過.預防狗狗失智症的重點就是保持健康豐富的生活型態!
六、老毛孩也有長照(長期照護)了!
生老病死是生物不可避免的過程,無論貓或狗,從迎接一個新生命開始,每位飼主都應該知道,「喜歡貓或狗」和「喜歡養貓或狗」完全不同,一旦養了牠們,伴隨而來的就是責任和感情;必修的一堂課叫做「生離死別」,因為貓狗的壽命頂多十幾20年。相信很多有高齡寵物的飼主,最大的心願就是可以讓自己心愛的毛孩可以在安心狀態下的過完他們的最後一段時間,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寵物也能夠越來越高齡,也因此帶來了寵物安養的議題,像是在我們的鄰國日本,近幾年出現了很多寵物長照中心,專門照護高齡犬貓,依照每隻貓狗狀況給予不同的看護;甚至還有「犬隻介護士」,不但提供老犬居家照護,也會開辦講座,幫助飼主照料高齡寵物。而在台灣,其實政府也有發現這樣的問題,因此也積極的推動各式動物的長照機構,像我住的新北市,就在今年4/15發布「新北市動物長期照護服務機構認證及輔導暫行辦法」,目前已有112家動物長照機構加入,包含特定寵物長照動物醫院50家、特定寵物長照之家62家,可供飼主選擇。領先全國首創動物長期照護政策,提供長期傷殘、罹患慢性疾病或高齡毛寶貝的妥善照護。只要你是民間的動物醫院和寵物住宿業者,你準備的相關設備、環境、人員配置有符合規定,經過教育訓練課程及輔導後,就可以申請成為社區中的動物長期照護服務機構,提供長照服務,而政府也會補助你一部分的設備採購費用。其實政府主要努力的方向主要分為兩大塊,第一個就是找到有空間也有意願提供這樣服務的動物醫院與寵物住宿業者,且能夠越深入各個社區越好,讓主人能夠離自己家裡或上班地點就近帶寵物過去,下班再接回家,因為寵物要交通若沒自己的車子也較不方便。 第二則是要培養具有真正專業動物與醫療知識的寵物長照機構的專業人員,如果你想要投入這個新的產業,也可以到各是培訓機構上課,經過一定的時數,取得相關的資格。當然,在政府還沒推出這個寵物長照機構計畫之前,在台北就有少數的寵物醫院提供安寧長照服務,也有許多飼主會請寵物保姆到家裡幫忙癱瘓的寵物定期翻身才不會造成褥瘡,或者幫不能自行排泄的寵物擠尿擠便等。其實從這些面向,其實可以看到我們的台灣,在動物福利這一塊越來越進步,也讓毛寶貝終老安寧有更多元更具體也更專業的服務開始展開。
七、毛孩也可以透過復健的物理治療重新站起來
另外,對於可能老了或生病而無法正常走動的寵物,除了現在有很多寵物輔具公司生產客制化的寵物輪椅外,台大動物醫院也有動物復健科,可以透過許多像人類復健會做的許多物理治療來舒緩寵物因為不能正常走路產生的不舒服,甚至透過專業的復健,能夠幫助寵物重新站起來,重新好好走路。我參加了動保處與台大動物醫院復健科舉辦的高齡寵物講座活動中,就有帶我們參觀台大動物醫院復健科,可以由專業的獸醫師幫寵物針灸來復健,還有透過水中跑步機的水療、一些平衡板或瑜珈球等輔助工具來復健等,確實台大獸醫院已經成功幫助許多寵物重新站起來。越來越多的獸醫與民間廠商都投入寵物長照與復健的產業,讓寵物到了晚年,也能夠有尊嚴的活得有品質,甚至活得更好,讓飼主能夠有更多的專業協助照護老犬,不會分身乏術求助無門,我想這些進步,除了提升寵物老年與飼主的生活品質,也可以降低一些因為老了病了而發生的棄養。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囉!
非常謝謝你今天的收聽,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問題或希望能在頻道討論的話題,我非常期待你能跟我說,無論在iphone的podcast或FB或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我都會很高興收到你的消息。如果你喜歡我的頻道,也希望動物們都能越來越好,我想邀請你在iphone的podcast ,或者Youtube或者Spotify上訂閱我的頻道,讓我知道你也關心動物議題,也想請你幫我把這個頻道分享給你的家人或朋友,讓大家都能在上下班通勤或者運動下廚時,很忙但是耳朵有空的時間,收聽『用聽的救動物』頻道。那我們下次見囉!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第31集 海洋動物也有心理問題?三個你不該再去水族館看鯨豚的理由

「用聽的救動物」是個podcast頻道。讓你只要打開耳朵就能利用零碎時間了解動物保護與寵物的資訊。很開心你能來收聽「用聽的救動物」,我是Alice。
直到現在,新冠肺炎還是沒有停止跡象,也因為新冠肺炎的影響,各國也都有各式各樣的防疫隔離限制,像在台灣,從國外回來的人,就需要一個人在防疫旅館或是自己的家,被隔離14天,這樣無法自由外出的鬱悶,很多人都表示對自己在隔離期間,心理健康有被嚴重地影響到。那大家知道嗎,所謂的心理問題,其實無論是陸地動物或是海洋動物,也都有喔,當然,現在有越來越多人也開始關心動物園裡的動物,可是海裡的生物卻又是比較少被關心到的議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議題。那我們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前面提到的動物的心理問題,比較科學的講法是在人類大腦中,有一種很重要的功能體,叫做神經元的突觸,大家可以把它想像成不同腦細胞間的連接器,他會根據腦細胞不同的信息,綜合相對應的資訊與反應,而當這突觸發生變異,也代表你的認知開始失調,這也是心理疾病的起因,科學家就有比對正常人的突觸,確實和有心理疾病的人的突觸,確實有所差異,相同的,動物的腦中,也有神經元的突觸,因此,確實動物也會產生心理問題,而哺乳類動物的突觸,又比其他種類的動物更多。
當然,所謂的神經元突觸變異,確實是很難發現的,而且我們不懂動物的語言,也沒辦透過溝通的方式來確認他們有沒有心理問題,但可以從常見的外顯行為,就是所謂的刻板行為來發現,比如說在籠子內不停的走來走去,重複的轉圈圈,或持續的咬某一個東西。這可以從很多被圈養或展演的動物身上看到,其實想想也蠻合理的,人類被關14天就快要瘋了,感受到壓力、孤立與無聊,而且現在還可以透過網路和其他人交流互動,但動物都沒有這些紓解無聊的工具阿,被關在一模一樣的空間裡,也難怪會產生這樣的心理疾病,當然,現在有越來越多人也開始關心動物園裡的動物,也會開始改善動物園裡的環境,盡可能做到讓動物擁有多元的環境素材讓動物可以玩可以抒發,可是海洋公園或水族館裡被關著的海裡鯨豚等哺乳類動物,跟陸地動物及人類一樣,都是需要外界環境的刺激,來避免發生心理與精神上的問題,但海洋生物卻是比較少被關心到。
海洋生物中,第一時間想到的哺乳類動物,就是鯨豚類動物,根據英國動物福利組織的數據,全球至少有2360頭鯨豚類被圈養,被關在對他們來說十分狹小的水族箱內,為了維護這些鯨豚動物的權益,有動保人士從2013年發起國際反鯨豚表演和圈養日,訂在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六,透過各式各樣的抗議活動,來呼籲大家不要再把這些海裡美麗的動物抓到水族館或海洋公園中,活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從第一年有12個國家21個地點有人發起向水族館進行抗議,一直到2019年,拓展到22個國家的71個地點裡有人支持向圈養的水族館進行抗議。被圈養的生活有多可憐呢?舉個例子可以讓大家更能了解。
第一個例子是有一頭叫做Jessie的海豚,在1978年他大概6歲時,就被捕獲並送到香港的海洋公園,園方訓練牠每天表演雜耍、讓人騎乘,並與遊客互動,他在小小的水泥水池中生活了38年,與父母和兄弟姐妹分開,直到牠在2016年去世。他等於被隔離了整整38年,而且海豚其實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它們會在生活的大群體中學習與成長,並且每個群體會有不一樣的溝通方式與語言,像Jessie這樣從小就離開群體的海豚,沒有學到應該要如何在野外生活,就算是館方願意讓牠回歸大海,其實也已無法在野外生活。
第二個例子是一隻日本的海豚名叫哈尼,哈尼在2005年就跟同伴一起就被捕捉,哈尼被選中要作為日本犬吠埼水族館的表演海豚,2005年被捕抓的當時他還懷孕,之後生下了一隻寶寶,他跟寶寶就一起被養在狹小的水族館裡受訓跟為遊客表演,其他沒被選中的同伴就被殺了賣掉來作為食物。2016 年水族館其他海豚相繼死掉了,在水族館關了13年後,2018年一月時犬吠埼水族館倒閉,哈尼就被獨自留在水族館中,館方只有派人去餵食,沒有其他任何的照顧,當時無論動保團體或民間人士向水族館提出要收購哈尼,館方也懶得派人出面處理,哈尼就這樣獨立生活在狹小的水池,因為年久失修也沒有任何的遮蔽,哈尼也因為缺乏照顧而身體失去浮力的調節功能,長期日曬造成皮膚病變,直到2020年3月29日凌晨獨自孤獨又痛苦的死亡,這整整兩年多的時間,業者消極且擺爛任其待在老舊殘破且水質骯髒的池子中被病痛糾纏、烈日直曬致死。哈尼因此被冠上「全世界最孤獨的海豚」 。在Honey的悲劇之後,日本仍有水族館陸續倒閉,裡面圈養的鯨豚也仍不知未來會何去何從。在我們人類看過一場精彩的鯨豚表演秀下,拍手叫好後,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鯨豚是怎麼來到水族館的?過著怎樣的生活?只為了我們看那短暫幾分鐘的表演,你還去海洋公園看鯨豚表演嗎?
三個你不該再去水族館看鯨豚的理由,1.凡捕捉必有傷害:日本的太地町地區有著海豚捕獵季,他們深信海豚是振興經濟的工作,因此強力抵制動保團體就是要捕獵並鼓勵來食用或銷售活體海豚給世界各地的海洋公園,尤其中國需求量大,台灣的遠雄海洋海公園也向他們採購.2.無妥善規劃鯨豚的餘生:在日本,水族館倒閉而沒有安置好鯨豚的案例一堆,其他的水族館也是多數沒有鯨豚餘生或退休後的規劃。3.展演對鯨豚傷很大:圈養與表演對鯨豚的生理跟心理常有很大的傷害,獨自圈養在無趣且狹小的水族缸,造成鯨豚誣現心理問題,出現刻板行為,觀眾的噪音造成鯨豚的感知能力受損,原地站立頂球等違反天性的表演動作,傷害鯨豚脆弱的吻部跟背部的鰭受傷。
因此,除了從源頭做起,不再捕捉鯨豚類生物,讓他們在海洋中自然的生活以外,很多觀念被扭轉的圈養單位,也開始展開還鯨豚自由的野放行動,但並不是直接野放回海洋中,被圈養過的鯨豚習性已產生改變,過慣了每天定時有人餵養、環境單一的生活,遺忘了該如何在環境多變的野外生存,如果沒有經縝密的評估、沒有完善的做好法放規劃,這樣野放的鯨豚等於直接死路一條。比如說2013年,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野放圈養八年的鯨鯊二號,因習慣在水缸裡靠牆洄游,回到大海時便不斷靠回岸邊,導致六小時內兩度擱淺,不到一天即傳來死亡噩耗,根據國外野放成功的案例,前期的鑑定、訓練,到後續的追蹤都是關鍵程序,一隻鯨豚的野放可能就需要投入好幾年的時間與大把資金、心力,由於變幻莫測的大海與水族箱的環境差距過大、太難捉摸,半開放式的保護區便成為一個新的過渡方案,沿著海灣地形圍出比水族箱龐大許多的海域,讓鯨豚接觸到海的同時,也還是在人類的監控與保護範圍,隨時可以獲得照護,而全球第一個開放水域的白鯨自然保護區,赫馬島Klettsvik海灣保護區位於冰島境內,保護區海灣面積達到3.2萬平方米,最大深度10米,能夠為居住在這裡的白鯨,提供一個更加貼近自然的亞北極生存環境和棲息地;同時海灣的地貌依然能夠給白鯨營造較為完善的庇護空間,海灣被懸崖石壁三面環繞,石壁能夠阻擋部分海浪和風,使白鯨既能在自然環境生活,也不會對陌生的外界環境強烈不適,還能有效防範盜獵等行為,像是在上海長風海洋世界生活12年的兩隻白鯨,「小灰」和「小白」退休了,並在去年成為這處冰島的保護區海灣的頭兩位居民。
人類過去與現在持續捕獵海洋生物並且關起來來做為觀賞用,但隨著全球對動物保護議題的重視,如同剛剛提到,大家也開始反思,過去所圈養的鯨豚退休了,或水族館不營運了,這些鯨豚該怎麼辦?若對相關的議題有興趣的話,推薦大家搜尋一個FB粉專叫做『鯨豚退休會farewell to dolphin tanks』,他們持續關注與分享鯨豚的資訊,因為鯨豚是智慧情緒與社交都高度發展的動物,非常不適合被隔離與困養在小水池裡,他們認為現在已被眷養與展演的鯨豚,需要退休進入長期的專業收容或縝密規劃的野放,希望現在水族館中的鯨豚是最後一代。
最後,無論是海洋或陸地生物,對於喜歡動物關心動物的我們來說,長久來說就是不再補獵與圈養,希望未來動物園或海洋公園都成為歷史名詞,而是我們是真的在野外和諧的看到它們美麗的身影。

非常謝謝你今天的收聽,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問題或希望能在頻道討論的話題,我非常期待你能跟我說,無論在iphone的podcast或FB或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我都會很高興收到你的消息。如果你喜歡我的頻道,也希望動物們都能越來越好,我想邀請你在iphone的podcast ,或者Youtube或者Spotify上訂閱我的頻道,讓我知道你也關心動物議題,也想請你幫我把這個頻道分享給你的家人或朋友,讓大家都能在上下班通勤或者運動下廚時,很忙但是耳朵有空的時間,收聽『用聽的救動物』頻道。那我們下次見囉!

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第30集 海洋公園的海洋動物哪裡來?能還原真實的海底世界嗎?

「用聽的救動物」是個podcast頻道。讓你只要打開耳朵就能利用零碎時間了解動物保護與寵物的資訊。很開心你能來收聽「用聽的救動物」,我是Alice。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小時候有學過,地球上有 70%是海洋,只有30%是陸地,地球上現存的物種約為五百萬到五千萬種,但被記載的僅有一百四十六萬種,尚未記載的大多數仍存在於海洋中的未知角落;生物分門別類從最大到最小範圍有介門綱目科屬種,而全世界生物分類一共有33個門,海洋就占有32個門,而其中的12個門,只存在於海洋中,陸地上根本找不到。經常親近海洋,就會發現海洋生物的物種的確比陸地上豐富許多。海洋之所以能夠容納數以百萬種、色彩繽紛,又各具特色的豐富物種,和多達三~六級的海洋食物鏈,與生存空間的廣闊有很大的關聯性。而人們為了能夠欣賞各種海洋生物的姿態,也新建了越來越多間水族館或海洋公園,像是近期桃園又即將又要新開一間水生公園,主打是在日本廣受民眾喜愛的日本橫濱八景島海島樂園「Xpark」首家海外分館,但是同時間在香港,因為疫情影響遊客人數,今年五月份,香港海洋公園向政府申請補助金,以免倒閉,但很神奇的是,據調查,有五成的香港民眾是反對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議題。那我們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其實無論哪個海洋公園或水族館,主要都有兩大問題,
第一、海洋生物的來源很少揭露,國際間各海洋公園的生物來源,主要是透過交換、買賣、自行繁殖,但野外捕獵目前仍佔來源的最大多數。以台灣為例,遠雄海洋公園自開館後向日本太地町進口了17隻野生海豚;野柳海洋世界自1980年起向澎湖購入60多隻野生海豚;屏東海生館則是以教育、研究為名,向俄羅斯陸續進口10隻野生小白鯨。其中不乏在運輸過程中緊迫不耐、或是圈養不適導致死亡的動物。像是海底的大型哺乳類動物鯨豚類,他們天性就是擁有社群結構的習性,和人類一樣為群居動物,群體中有家庭成員、有各自的任務,牠們共同行動、覓食與抵禦天敵,擁有各自的崗位與責任,才能確保這群家族成員都能永續存活。但是當家族成員,其中少數被我們人類殺害或捕獵,造成家族缺了一角,這個家族很可能因此失衡,造成群體解散、單獨個體生存不易、生育率跟抵禦天敵的能力都下降等等危機,導致難以生存,或是被迫遷離原有棲地,從而衍生野生鯨豚的族群數量減少、面臨物種瀕危等困境。所以,海洋公園或水族館展示的海洋動物哪裡來的呢?把他們帶離原本生存的環境,就算有獲得人類不差的照顧,但是脫離群體的鯨豚在天性的行為與精神層面有辦法獨立生存嗎?原有海洋裡的家族群體又會因為被捕獵的成員消失,而發生什麼樣的危機跟傷害呢?其實我們人類同理心同為群居動物的鯨豚就可以知道,人是無法永遠獨處還活的好好的,群居動物的天性就是活在與家庭成員間及同伴間的關係裡,而我們人類一個家庭或一個團體失去某個成員,對我們的家庭與團體來說無論在實質的生存或精神層面都是很大的傷害。

第二、人類再怎麼努力,確實還是很難透過人造的方式還原海洋生物原本的棲息空間,所以斥資多少錢的海洋公園或海生館,在世界各地持續都一直發生著海洋動物因為生存空間環境不適應,沒有特別病因而提早死亡的例子,像是鯨鯊平常白天會待在較深的海域,甚至出現80公尺深度。一般則在5至10公尺深。亦曾有紀錄顯示,最深可潛至1,900公尺。此外鯨鯊每天洄游可達34公里。相較之下,一般海洋公園雖然一定會訂製大的水缸,但已在台灣最大的水缸為例,長33公尺、寬22公尺、深8~12公尺,水容量100萬加侖。所以其實多數海洋公園提供了我們人類覺得足夠的大的超大型水族缸給鯨豚鯊魚等動物,但對於他們來說,活動範圍跟坐牢沒有兩樣,也因此野外鯨鯊平均「高壽」70~100歲,甚至可能超過160歲,但人工圈養的鯨鯊狀況差,幾乎都很「短命」。一份紀錄沖繩海洋館自1980至1998年飼養過的16隻鯨鯊報告發現,其平均壽命竟只有16個月。我記得七年多前,我有到屏東的海生館玩,在那裏看到小白鯨時,就覺得環境不太對,小白鯨的活動空間四周都是水泥,就是個大約二到三層樓高的大型水缸,人類會覺得很酷,可以從樓上走到地下室,不同角度看小白鯨在裡面游來游去,但兩隻一起,等於只有一個同伴,沒有其他任何動植物等物種,當然當時不太懂這些,還想說可能小白鯨生存的深海底就是長這樣吧?結果回家後的幾週到幾個月,就陸續看到新聞,說屏東海生館的小白鯨莫名的陸續死亡,因為本來就會一直追蹤健康狀態,沒有特殊疾病。我想,人類也一樣,一輩子把你關在監獄裡,連現在有的犯人福利都沒有,不能跟其他人互動,不能出來放風,不能參與獄中的各種活動,就是關在一個空間裡,但給你很營養健康的食物,我想大家都會瘋掉,從心理層面影響到生理層面,一定也會有一堆毛病。

當我們透過水族館與海洋生物互動,想藉此經驗親近並愛護牠們之時,卻忘了這些從大海來到陸地的動物,離回家的路也就越來越遙遠了。對於人類而言,水族館是提供研究保育、教育娛樂功能的場所,但對於海洋生物而言,水族館終究不是自由的大海,也不是熟悉的家鄉。美國生態保育之父 Aldo Leopold 說:「一件事情如果傾向於保存生物社群的完整、穩定和美,那就是對的,否則就是錯的。」生物保育的焦點應放在對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早在 2000 年科學家就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呼籲保護全球最少 30% 的海洋,2003年世界公園大會(World Park Congress)提出要在 2012 年最少做到 20% 至 30% 的海洋受到嚴格保護。可惜因為政治因素,2010 年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下保護全球海岸與海洋面積的目標是 10% 而已。更令人沮喪的是,截至 2020 年 4 月 12 日全球只有 7.43% 的海域被劃為保護地,連 10% 的目標也落空。當然,保護海洋是大家共同的責任,每個人都可以隨手做起,比如說少用塑膠製品,因為塑膠垃圾會使海洋生物誤食而導致死亡、找三五好友一同去淨灘、分享保護海洋的知識給親朋好友等等,而除了保育外,水族館也有教育和娛樂的目的,但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在未來,我們是不是能夠期待一座沒有活體展示,但依然能發揮教育與遊憩價值的水族館出現,例如運用科技的力量發展虛擬實境的擬真動物園與海生館,讓更多海洋生物,可以悠然自得的在最適合他們的家園中活著。其實想想,一個人一生中,會去海生館或動物園幾次?但那些動物們卻要被囚禁一輩子,不要為了滿足人類短暫一時的遊樂或教育目的,就害其他同樣有生存自由權利的動物要受苦,其實換位思考,發揮同理心,想想如果是我被這樣對待,如果是我面對這樣的處境,我是什麼感受?就會明白了。


非常謝謝你今天的收聽,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問題或希望能在頻道討論的話題,我非常期待你能跟我說,無論在iphone的podcast或FB或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我都會很高興收到你的消息。如果你喜歡我的頻道,也希望動物們都能越來越好,我想邀請你在iphone的podcast ,或者Youtube或者Spotify上訂閱我的頻道,讓我知道你也關心動物議題,也想請你幫我把這個頻道分享給你的家人或朋友,讓大家都能在上下班通勤或者運動下廚時,很忙但是耳朵有空的時間,收聽『用聽的救動物』頻道。那我們下次見囉!

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第29集 異寵特寵很可愛,三個方面告訴你,為何牠不適合當寵物!

「用聽的救動物」是個podcast頻道。讓你只要打開耳朵就能利用零碎時間了解動物保護與寵物的資訊。很開心你能來收聽「用聽的救動物」,我是Alice。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近幾年台灣開了越來越多家異寵咖啡店,所謂的異寵,全名叫做異域寵物,又可以稱作特寵,特殊寵物,異域寵物指的是被當成寵物飼養或觀賞的野生動物,像是刺蝟、浣熊、水獺、蜥蜴等等,過去這些比較不常見的動物,常常也不是台灣本土的動物,因為全球化的緣故,透過跨國空運來台被業者販賣,在大家喝著咖啡,親近這些異寵拍照打卡的同時,不知道有沒有想過,這些飼主到底有沒有完整的知識,可以好好的照顧它們,還是只是把它們當成生財的工具﹐像最近就有一個新聞是在講台北市有一家知名的浣熊咖啡店,被民眾爆料飼主虐待店中的浣熊,像是放狗追浣熊或是客人動手打浣熊等等不適當的行為,店主也被動保處關心,將浣熊帶走,後續交給專業人士或動物園協助飼養。今天我想要和大家聊聊關於異寵這個議題,也希望大家不要再因為新奇或好玩,冒然的飼養異寵。那我們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根據去年2月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發布的最新報告<狂野之心:異域寵物貿易的殘酷現狀>中,因為跨國空運的便利和網路交易的興起,使得異寵市場興起。每年有數百萬隻野生動物在棲地被捕或或是在被圈養的環境下出生,成為異域寵物,和長久人類飼養的貓、狗、兔不同,這些異寵還屬於野生動物的範圍,他們的生活環境、習性不一定適合人類社會,而且飼主大多也對於如何飼養這些動物沒有完整的知識,使得他們很容易面臨到壓力、無聊、孤立或營養不良的困境,很多都會出現精神問題,產生不同的刻板行為,例如鳥類會一直啄自己的羽毛,大型一點的動物就會在一樣的地方來回踱步好幾個小時等等。在報告中主要可以從三大面向來切入探討這樣的議題。
第一是動物福利的部分,有商業行為就有所謂的人工繁殖場,大家也常聽到繁殖場會強迫動物連續受孕,使動物受到很大的傷害,另一方面,為了強化動物的某種生物特徵,讓他們更好賣,有些繁殖場還會專門繁殖有特定特徵的動物,造成基因太單調,或是產生病變,而販賣出去後,常常因為環境不適合、飼主沒有足夠的知識,75%的異寵沒辦法活到應有的壽命結束,在一年內就會死亡。
第二則是物種保護,除了人類繁殖進行販賣以外,也有因為過度捕捉或盜獵造成物種瀕臨絕種,比如說非洲的灰鸚鵡因為壽命長、智商高、可以模仿人類說話而很受歡迎,在過去40年中,非洲叢林中共有200~300萬隻非洲灰鸚鵡被盜獵,根據估計,半世紀以來,野外的非洲灰鸚鵡數量已經下降了79%,其中迦納境內下降了99%,而在多哥共和國更是已區域性滅絕,此外,灰鸚鵡是群居動物,單獨飼養會讓他們產生很大的壓力,類似人類的強迫症,會一直有拔自己毛的行為產生。
第三是人類健康,這個相信大家現在的感觸更深,新冠肺炎影響了大家的生活,源頭就是野生動物內的病菌產生的,造成現在全球性的危機及種種生活不便,更別說經濟上的損失。此外,我自己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雖然有些異寵到新的地方會不適應,但也有些因為在新環境中,缺少原本的威脅者,反而生長的更好,過度繁殖造成所謂的外來種入侵,像我很小的時候,在台灣各地其實都可以看到粉紅色福壽螺的蛋,繁殖過剩的福壽螺會吃農作物,很多剛種下去的水稻,第二天就不見了,也讓農民十分頭痛,另外,像我故鄉屏東,也有綠鬃蜥過剩的問題,同樣也會吃農作物,而且台灣的氣候環境十分適合它們的繁殖,綠鬣蜥的族群,主要集中在南部,嘉義、台南、高雄、屏東都已出現蹤跡。嘉義在2015年曾由專業團隊推出捕捉計畫。2019年7月,屏東縣政府也推出「抓綠鬣蜥換紅豆」的全民捕捉活動,無疑造成更多的社會成本損失。
我一直覺得,野生動物應該就要生存在適合他們的環境,如果真的喜歡它們的話,讓他生活在大自然中,才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是因為人類的私慾,把圈養成為寵物,也希望大家將相關的知識分享給親朋好友,讓動物和人類可以和諧在的地球上一同生活。

非常謝謝你今天的收聽,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問題或希望能在頻道討論的話題,我非常期待你能跟我說,無論在iphone的podcast或FB或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我都會很高興收到你的消息。如果你喜歡我的頻道,也希望動物們都能越來越好,我想邀請你在iphone的podcast ,或者Youtube或者Spotify上訂閱我的頻道,讓我知道你也關心動物議題,也想請你幫我把這個頻道分享給你的家人或朋友,讓大家都能在上下班通勤或者運動下廚時,很忙但是耳朵有空的時間,收聽『用聽的救動物』頻道。,那我們下次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