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第80集 防疫期間動物園怎麼辦?在家線上看動物!

大家好,我是Alice,台灣最近疫情升溫,不只是人們減少出門,連動物園都因為配合政府政策,首次停業關園,而因為少了遊客,園區變得很安靜,所以很多平常習慣躲藏的動物紛紛放下戒心,像是在台北木柵動物園,最難見到的雲豹,都大膽的走到警戒線前面伸展身體,而木柵動物園還特別做一系列直播,直播主題叫做沒人氣動物園,讓大家在防疫期間,也可以透過線上來看到各種動物的可愛模樣,沒想到一上線就受到大家的歡迎,甚至在直播時湧進上萬人觀看,也確實讓很多人一解苦悶的情緒,但是,因為台灣疫情比其他國家晚爆發,動物園停業差不多一個月,在其他國家的動物園也都面臨過長期關園的困境,那如果台灣再久一點才能回復原狀的話,動物園會變成怎樣呢,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其他國家動物園的經驗。那我們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雖然動物園沒開,但動物不能放無薪假,依然需要餵食、照料,因此還是有許多大筆的固定開支,像是在英國的倫敦動物園,每個月花在動物身上的開銷就高達100萬英鎊,而在美國的動物園,平均來說只有3到6個月的預備金,而當政府決定預算的時候,動物園通常不是首要考量,因此,假設疫情繼續持續下去,動物園第一個會面臨到的困境就是沒有訪客,也就沒有足夠的收入可以照顧動物,當然,各個動物園都會想出一些方式來募集資金,像是在日本北海道的北札幌野生動物園,就主動到募資平台上,推出許多由園內動物加工後的商品,例如水豚親腳踩踏的腳印衣服、猴子親手拿筆畫出的畫作、獅子抓咬過的牛仔褲等,讓喜歡動物大家幫助動物園度過疫情難關,同時又獲得超特別的回饋商品。但是要是募資的情況不如預期的話,那很多動物園就會開始考慮幫動物找到新家、或是激進一點的會考慮安樂死的手段來度過這樣的難關,尤其是那些私人經營的動物園,畢竟更難取得政府補助或更難向社會大眾募資。

而第二個困境則是園內動物的心靈健康,因為遊客減少,和原本的生活狀態差異很大,對有些動物來說是好事,像是在斯里蘭卡,他們的動物園中的動物,因為少了人類目光的干擾,不少動物因為更加放鬆,首度在園內生下後代,像是藍牛羚、黑天鵝、白孔雀等,經過園方統計,閉園後的出生率提升了25%。可是也有許多動物,反而會因為沒有訪客而鬧情緒,通常會出現在靈長類、鸚鵡等喜歡和人類互動的動物身上,因為他們可以透過觀察及與訪客互動得到刺激,從而提升牠們的健康狀態和生活質素,像是曾經有學者研究動物是否喜歡與人類交流,他們將紅毛猩猩分為兩組,輪流擺放在一個有窗的房間,設置平台,窗外是訪客觀賞區。結果發現,當右面的窗一直沒有被遮蓋,不論左面窗有否被遮蓋,猩猩均花了四分之三的時間走到右面;當左面窗一直沒有被遮蓋,不論右面窗有否被遮蓋,猩猩只花四分之一時間走到右面。研究人員認為,這顯示牠們喜歡視覺探索,願意花更多時間在可看見訪客的一面,但我覺得,這也是因為動物園內的動物,基本上數量是有限制的,他們關在狹小的空間中,更需要外界不一樣的刺激,而許多園方也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因此為了紓解動物的苦悶,像是在美國鳳凰城動物園,園方在暫停開放期間,安排飼養員與紅毛猩猩、大象一起吃午餐,同時多花時間與觀鳥園的鸚鵡共處,陪伴牠們散步,義大利的熱那亞水族館的企鵝和海豚,不習慣變得這麼安靜的世界,因此保育員就改變分發食物的方式,讓企鵝在海生館裡逛大街,要他們自己走到飼育員身邊,排隊領取食物。或是假扮遊客,在玻璃櫥窗前與海豚及企鵝互動,同時也改變投遞食物的方式來彌補互動不足的問題。

而最後一個問題,和人類一樣,也會擔心新冠病毒變種而有感染動物們的風險,所以近期許多慢慢開放的動物園,也實施許多和過去不一樣的限制,比如說限制每日的參觀人數,並且確保遊客入園前都須要量體溫,在比較密集的室內空間要戴上口罩等,甚至在香港的海洋公園,還暫停過去可以讓訪客親身接觸海獅、海豚、企鵝的活動。而這些限制,我相信一定還會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畢竟病毒變異的速度太快,傳播威力太強,在短期內是很難回復到過去的狀態。

動物園到底是否應該存在,一直是很有爭議的一件事,這邊我們就先不討論,但是,疫情確實讓這個行業受到很不一樣的衝擊,也帶給一些園方重新思考的機會,相對於傳統上較封閉的動物園類型,標榜貼近動物原生生活環境的野生動物園,因為有夠大的空間,可以保持更多安全距離,一定在疫情中更有機會開放,那傳統動物園是不是應該也可以開始思考,漸漸做一些轉型呢?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最後,大家可以追蹤台北木柵動物園的IG,我會把連結放在podcast的資訊欄和FB這集發文裡面,時不時可以看到動物園直播到影片,防疫期間在家看動物也是很療癒的一件事,那我們下次見囉!



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第79集 金門的水獺快絕種了,民間和政府是如何保護他們?

大家好,我是Alice,在金門,有一種動物叫做歐亞水獺,主要生長在淡水區域,主食雖然是魚類,但其實他也會吃蛇、鳥之類的生物,甚至還有渡海的能力,算是站在淡水生物食物鏈的頂端。而過去歐亞水獺其實在台灣本島也有,但隨著開發,在1980年代就漸漸消失,而金門因為的比較特殊,過去有很多軍管的地區,保持相對天然的地貌,所以有學者在1992年受到邀請到金門調查時,發現只要有水的地方,幾乎都可以看到水獺的排泄物或是腳印,甚至在住家旁邊的水溝、水道,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蹤跡,但是和本島一樣,隨著經濟發展,也逐漸讓這些水獺的生活空間變小,現在在金門,整個族群大概只剩200隻左右,而也不時傳出水獺在馬路上被車撞到的消息,這樣更讓人擔心是不是再過幾年,我們就沒辦法在金門看到水獺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水獺被路殺的背後原因,還有在金門,大家有開始做哪些事情來保護這些可愛的動物。那我們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因為水獺主要是生活在河裡的動物,所以他們會利用各種形式的水道作為主要移動手段,而水獺的習性是在成年之後就會離開家裡,自己去尋找適合的居住地,就曾經有動物園有過這樣的例子,因為成年的子女會想要爭奪族群間的領導權,因此如果太多隻成年水獺群居的話,會產生很多衝突,而動物園的處理方式就是將成年的水獺各自分開,而既然水獺有這樣的習性,因此遷徙是對他們很重要的一環,但因為隨著金門的發展,很多過去的水道被封閉,也因為農業用水與氣候變化,讓許多原本有水的地方開始缺水,水獺沒辦法透過水道移動,那自然就跑到陸地上,也因此開始陸續有許多陸殺的消息傳出,再加上水獺長期和人類混居習慣,不怕車輛、燈光等人為干擾,無疑又添加更多的風險。

因此,金門縣政府開始進行幾項措施,第一個就是讓現有的水道暢通,不管是過多的水生植物、或是人為垃圾,都會造成水獺無法自由移動,透過定期的清除,讓水獺比較不用冒險跑到陸地上。第二個雖然有些溪流,雖然沒有淤積,但因為金門過去常因治水與取水需求而密佈的攔水關卡、高聳的水泥護岸等人工障礙物,導致水獺無法穿越,所以就開始幫忙設置給水獺的無障礙空間,像是如果水泥護岸太高,阻擋水獺的路線,就建設生態廊道,這有點像是我們的樓梯,讓水獺在高低差比較大的河道中,可以方便行動,另外,也為了防止水獺跑到路上,也會在路殺風險比較高的地方,設計設計一些隔離網,減少水獺通過的可能,也引導它們透過原有的地下溝渠,來進行安全的移動。

雖然以上兩個方式,有漸漸減少被路殺的風險,但是還是有些水獺會為了抄捷徑,或是某些區域本來就不適合搭建防護網,金門縣政府又想到一招,那就是在車道的護欄旁邊,加裝車燈的反射器,因為水獺也是好奇寶寶,他看到亮光、發光體會稍微停頓觀察,而晚上當車輛通過後,反射器可以把光亮投到路邊,提醒水獺有車通過,在水獺停頓的同時,車輛已經經過,保持好安全距離。但是,這幾個方式都是減少風險,每年的9月到隔年4月,是水獺的繁殖期與幼兒的探索期,這時水獺會頻繁的穿梭在各個棲地間,因此有學者也建議金門,可以考量把一些路段轉為自行車道,或是進行車輛的管制及限速,這就是參考過去苗栗保護石虎的方式,在台140縣道,它是石虎路殺事件最高的路段,堪稱石虎的「死亡公路」,苗栗就在16至25公里路段增設區間測速,希望降低車速。除了限速,公路總局也在台3線卓蘭石虎出沒的熱點架設路殺預警系統,在「車輛靠近且車速超過60公里」及「有動物往道路前進」條件下,系統會自行啟動聲波及光波裝置警告動物,希望幫助石虎停下腳步避免路殺。

金門還是走在現代化與觀光開發的路上,而且近年來有許多大型建設也緊鄰水獺的棲地,而工務單位近幾年也開始思考,在生態與經濟間盡量可以兼顧,像是工程單位在施工前會參考不同資料,設計水獺與其他水生動物專用的溪流廊道,分析動物可接受的護岸坡度與溪流流速,蒐集數據與物種習性,甚至會在水獺繁殖時,適度的將工期留白,給予水獺有躲、有休息的空間,降低傷害,但這也需要政府及民間積極的溝通取得共識,經濟發展與生態保存要如何共存,這些不只是金門與水獺的問題,而是所有人類與地球之間的課題。等疫情趨緩,大家有空到金門玩時,可以留意一下說不定就能看到水獺和剛剛提到那些為水獺而建造的設施唷!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我們下次見囉!

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第78集 ft.默默-陸龜品牌,分享飼養陸龜的專業知識

 大家好,我是Alice,今天我們節目有邀請到一個特別來賓Kenny。他目前經營一個跟陸龜相關商品的品牌,叫做「REPTI MOMO默默」,FB上面搜尋就可以找到粉專,主要賣飼養陸龜有關的寵物用品,像是飼養箱、陸龜的保養品、還有一些和陸龜有關的文創商品,當然,很重要的就是他也正跟一群特殊寵物的專家和獸醫師等,籌備成立特殊寵物的協會,致力於向大眾推廣教育特殊寵物的正確飼養知識和觀念。今天我們請他來和我們一起談談關於陸龜,這種新興寵物的魅力、飼養經驗和專業知識,那節目開始囉!

---------------------------

A:可以和我們介紹一下你自己,還有為何會想要經營默默這個品牌嗎?

A:陸龜就比較少聽到別人養,你怎麼會選擇要養陸龜阿?

A:豹紋陸龜好像算是保育類動物,這樣不會不合法嗎?

A:另外想請教你對養特殊寵物的看法,我們之前的節目也有幾集討論過這類議題,前陣子綠鬣蜥因為沒有天敵又跑到野外,造成過度繁殖影響了本土生物的生存,還有之前浣熊餐廳讓狗欺負浣熊,造成可能很多人開始提倡不要飼養特殊寵物。

但你們有好照顧、特別喜歡這些非主流貓狗的寵物,有什麼想跟反對的人說明?和呼籲一樣想養特殊寵物的人呢?

A:那養陸龜每天都需要做什麼?可以分享給我們的聽眾嗎?另外這樣每個月大概要花多少錢?

A:飼養陸龜有沒有一些絕對不能做的事情,或是常見飼主的錯誤觀念?

A: 有一個新手可以詢問的專業管道真的很重要,另外不管養得多好,難免都會生病要看醫生,可是在台灣,這樣的資源充足嗎?

推薦陸龜FB社團:陸龜小學堂

陸龜專業的獸醫院:

北部 新北市板橋> 馬達加斯加動物醫院

中部 台中市> 侏羅紀野生動物專科醫院

南部 高雄市> 蓋亞野生動物專科動物醫院

A: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你們比較熱門的商品或是有甚麼不一樣的服務嗎?

默默提供專屬於我們用聽的救動物的折扣碼,請私訊默默FB粉專,傳送「用聽的救動物」,就可以獲得專屬我們聽眾的九折優惠並且免運~

-----------------------------------

養陸龜必須要合法、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並且不棄養,養陸龜跟養其他寵物一樣,也可以獲得很多生活上的療癒和感動,只要你夠愛他夠用心照顧他。

對陸龜有興趣或是支持默默的品牌理念的聽眾,大家可以到FB上面搜尋REPTI MOMO默默,看看他們的粉專也幫他們按個讚,我會把默默的相關的連結放在Podcast和Youtube 的資訊欄,用聽的救動物的FB粉專也會有。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第77集 AI人工智慧也能做動保!

大家好我是Alice,AI人工智慧這件事記得小時候都是在電影裡看到,而現在也已經相當普遍運用在科技業、金融業、製造業等等,但是沒想過,AI居然也已經被運用在動物保護領域了!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2個我發現的用AI做動物保護的國外案例,那我們就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首先第一個是我在「科技報橘」看到的報導,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研究熊的生物學家Clapham與兩名矽谷科技從業人員,合作創建可搭配臉部比對軟體監視棕熊的 BearID 計畫。也就是用AI來辨識棕熊毛茸茸的臉。Clapham 博士說,藉助 AI 人工智慧,已能分別辨識 132 種動物,並提供更有效且安全追蹤動物(尤其熊)的方法。通常想監視野外動物的科學家會在動物身上裝 RFID 標籤或繫項圈,這比使用軟體更昂貴、壽命更短,並更具侵入性且風險更大。

這個案子怎麼開始的呢?起因於這兩位矽谷工程師夫妻因為太喜歡棕熊,開發出 AI 熊臉辨識技術。埃德(Ed Miller)和瑪麗(Mary Nguyen)這對夫妻原是美國矽谷的 AI 軟體工程師,幾年前在網路上看到阿拉斯加棕熊的影片並喜歡上這種毛茸茸的可愛巨大的生物。而恰巧的是,阿拉斯加的卡特邁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Katmai National Park)就正在尋找能夠用 AI 來協助動物保育的技術人員。埃德和瑪麗在一個致力於媒合工程師與保育的網站上(wildlabs )找到了兩位想運用臉部辨識來幫助棕熊研究工作的棕熊保育學者: Clapham 博士及 Chris 保育員,並開始了密切的合作,這對夫妻一起用業餘的時間幫助這項研究技術的開發。

他們以一份已經能判別出狗狗臉部的辨識技術為基礎,雖然這項辨識狗臉的技術最開始的功能只是能夠自動辨識出畫面中的狗臉,然後自動幫狗KEY 上眼鏡和八字鬍,但是以這項技術為底層邏輯,來訓練辨識棕熊的 AI 模型卻十分有效。他們開發出的 AI 模型學習了超過 4500 張棕熊臉部辨識照片,如今這套 AI 模型已經可以自動判別攝影機目前拍到的是哪一隻棕熊,像是 Lucky, Toffee, Flora 和 Steve,準確率也已經高達 84%。經過幾年的開發,埃德和瑪麗最近在 生態與演化 雜誌上公布了這份研究成果,並將這套熊臉辨識系統取名為「BearID」。目前這套系統能為保育工作者們監控世界各地熊隻的健康與族群狀況,未來更有機會可以拓展到其他生物領域上面。

Clapham 博士表示「棕熊的個體辨識難度相對比較高,因為他們身上不像人類身上有痣、指紋等標誌,也不像斑馬、長頸鹿等動物一樣身上有獨特斑紋」。但這套名為 BearID  的系統在訓練過程中能夠自動提取並找到熊臉的相關性,這是人類腦袋做不到的事。BearID 系統的 AI 資料訓練仍然在精進中,Clapham 博士希望未來可以再拓展到其他的品種例如:懶熊、馬來熊以及亞洲黑熊等,甚至是「狼」等其他物種。這項技術最終理想的應用,是希望未來系統能夠直接告訴民眾他們所見的生物,除了物種名稱,還包含了性別、年齡等其他資訊。

第二則報導則是TVBS新聞網上看到的,是澳洲研發出了無尾熊臉辨識技術,根據《AFP BB News》報導,澳洲昆士蘭省的葛瑞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為了深入觀察無尾熊的生態,並以保護無尾熊為最終目標,團隊將運用AI進行無尾熊臉辨識研究。計畫發想於昆士蘭州設置的野生動物專用通行道路。在無尾熊的棲息地附近由於交通量龐大,往來車輛眾多,因此也設有能讓牠們躲避車子的無尾熊專用地下道和橋樑,研究團隊因此想把此項AI技術運用在辨識路過的一隻隻無尾熊上,只要能識別個體就能強化保育工作。 人工智能在過去十年來急速發展,現在不只能辨識出無尾熊了,還能辨識出特定的無尾熊,如果能使用個體辨別系統和全球定位(GPS)就能真正做到追蹤的功能。在無尾熊通過專用道時以數據分析使用足跡,減少無尾熊因車禍事故而死亡的機率,因此攝影機會被安置在專用通道的特定位置,讓AI能透過鏡頭逐步分析每隻無尾熊的外表和行為來鎖定個體。而澳洲政府也支持這項計畫,預計2021年的七八月就在會率先在布里斯班(Brisbane)設置20台攝相機。


聽完有沒有覺得很期待未來這些尖端的技術能投入更多資源在動物保護領域?這兩則報導內也有影片和照片,所以我會把新聞原文的連結放在podcast的說明欄和我們用聽的救動物FB粉專的發文裡面。其實也還有其他運用AI辨識狗鼻子的紋路,幫助飼主能找回寵物的應用,這個就之後再跟大家分享,如果你有看到任何運用先進科技在做動物保護的例子,也請你一定要私訊給我們分享,那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我們下次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