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第79集 金門的水獺快絕種了,民間和政府是如何保護他們?

大家好,我是Alice,在金門,有一種動物叫做歐亞水獺,主要生長在淡水區域,主食雖然是魚類,但其實他也會吃蛇、鳥之類的生物,甚至還有渡海的能力,算是站在淡水生物食物鏈的頂端。而過去歐亞水獺其實在台灣本島也有,但隨著開發,在1980年代就漸漸消失,而金門因為的比較特殊,過去有很多軍管的地區,保持相對天然的地貌,所以有學者在1992年受到邀請到金門調查時,發現只要有水的地方,幾乎都可以看到水獺的排泄物或是腳印,甚至在住家旁邊的水溝、水道,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蹤跡,但是和本島一樣,隨著經濟發展,也逐漸讓這些水獺的生活空間變小,現在在金門,整個族群大概只剩200隻左右,而也不時傳出水獺在馬路上被車撞到的消息,這樣更讓人擔心是不是再過幾年,我們就沒辦法在金門看到水獺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水獺被路殺的背後原因,還有在金門,大家有開始做哪些事情來保護這些可愛的動物。那我們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因為水獺主要是生活在河裡的動物,所以他們會利用各種形式的水道作為主要移動手段,而水獺的習性是在成年之後就會離開家裡,自己去尋找適合的居住地,就曾經有動物園有過這樣的例子,因為成年的子女會想要爭奪族群間的領導權,因此如果太多隻成年水獺群居的話,會產生很多衝突,而動物園的處理方式就是將成年的水獺各自分開,而既然水獺有這樣的習性,因此遷徙是對他們很重要的一環,但因為隨著金門的發展,很多過去的水道被封閉,也因為農業用水與氣候變化,讓許多原本有水的地方開始缺水,水獺沒辦法透過水道移動,那自然就跑到陸地上,也因此開始陸續有許多陸殺的消息傳出,再加上水獺長期和人類混居習慣,不怕車輛、燈光等人為干擾,無疑又添加更多的風險。

因此,金門縣政府開始進行幾項措施,第一個就是讓現有的水道暢通,不管是過多的水生植物、或是人為垃圾,都會造成水獺無法自由移動,透過定期的清除,讓水獺比較不用冒險跑到陸地上。第二個雖然有些溪流,雖然沒有淤積,但因為金門過去常因治水與取水需求而密佈的攔水關卡、高聳的水泥護岸等人工障礙物,導致水獺無法穿越,所以就開始幫忙設置給水獺的無障礙空間,像是如果水泥護岸太高,阻擋水獺的路線,就建設生態廊道,這有點像是我們的樓梯,讓水獺在高低差比較大的河道中,可以方便行動,另外,也為了防止水獺跑到路上,也會在路殺風險比較高的地方,設計設計一些隔離網,減少水獺通過的可能,也引導它們透過原有的地下溝渠,來進行安全的移動。

雖然以上兩個方式,有漸漸減少被路殺的風險,但是還是有些水獺會為了抄捷徑,或是某些區域本來就不適合搭建防護網,金門縣政府又想到一招,那就是在車道的護欄旁邊,加裝車燈的反射器,因為水獺也是好奇寶寶,他看到亮光、發光體會稍微停頓觀察,而晚上當車輛通過後,反射器可以把光亮投到路邊,提醒水獺有車通過,在水獺停頓的同時,車輛已經經過,保持好安全距離。但是,這幾個方式都是減少風險,每年的9月到隔年4月,是水獺的繁殖期與幼兒的探索期,這時水獺會頻繁的穿梭在各個棲地間,因此有學者也建議金門,可以考量把一些路段轉為自行車道,或是進行車輛的管制及限速,這就是參考過去苗栗保護石虎的方式,在台140縣道,它是石虎路殺事件最高的路段,堪稱石虎的「死亡公路」,苗栗就在16至25公里路段增設區間測速,希望降低車速。除了限速,公路總局也在台3線卓蘭石虎出沒的熱點架設路殺預警系統,在「車輛靠近且車速超過60公里」及「有動物往道路前進」條件下,系統會自行啟動聲波及光波裝置警告動物,希望幫助石虎停下腳步避免路殺。

金門還是走在現代化與觀光開發的路上,而且近年來有許多大型建設也緊鄰水獺的棲地,而工務單位近幾年也開始思考,在生態與經濟間盡量可以兼顧,像是工程單位在施工前會參考不同資料,設計水獺與其他水生動物專用的溪流廊道,分析動物可接受的護岸坡度與溪流流速,蒐集數據與物種習性,甚至會在水獺繁殖時,適度的將工期留白,給予水獺有躲、有休息的空間,降低傷害,但這也需要政府及民間積極的溝通取得共識,經濟發展與生態保存要如何共存,這些不只是金門與水獺的問題,而是所有人類與地球之間的課題。等疫情趨緩,大家有空到金門玩時,可以留意一下說不定就能看到水獺和剛剛提到那些為水獺而建造的設施唷!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我們下次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