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第66集 台灣之光銘安科技,塑膠替代材料賣全球,解救動物!


大家好,我是Alice,塑膠曾經被喻為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過去幾十年來,塑膠逐漸滲透生活每個層面,輕薄方便又便宜的材質,使我們養成用完即棄的習慣,卻不知不覺已在自然環境中累積成難解污染,也進入了生態食物鏈,大量動物如海鳥、鯨魚、海龜、海豹等因誤食塑膠、遭塑膠垃圾纏縛導致死亡,或是一些怵目驚心的照片,像是海龜的鼻孔被塑膠吸管插進去拔不出來,甚至發現塑膠微粒最後會回到人類體內,減塑的意識才逐漸建立。這邊先和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首先我們來講塑膠的前生,1860年代的美國,流行撞球但撞球都是象牙作的,取得不易、價格高昂,也造成非洲殖民地的大象獵殺加劇。為了尋找象牙的替代材質,美國發明家John合成出一種世界上第一種人造塑膠叫做賽璐璐,不只成為劃時代的發明,也成為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的,而後逐步被改良成石油基塑膠。第二個則是1959 年,瑞典工程師發明了第一個現代塑膠袋,因為當時普遍使用的紙袋使森林被過度砍伐,相較之下,塑膠袋比紙袋堅固得多,理論上重複使用將能解決紙袋不耐用導致的環境問題。然而這個最初保護環境的「美意」,最終卻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今天,我想和大家來分享的,就是現在主流替代傳統塑膠的方案,希望可以用更好的方式,維持一定的生活便利性,也同時能保護我們的地球與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的生物。那我們就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這近幾年,全球政府共同制定不同的減塑政策,像在台灣,其實可以從生活中的各種面向,發現這些政策逐漸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像是到便利商店,要塑膠袋的話,需要花錢購買,或是到星巴克,也只提供紙吸管,而台灣政府的減塑時程,將預定在2030年後,將全面禁用塑膠購物袋、免洗餐具、一次性外帶飲料杯、塑膠吸管,再除了禁用一次性塑膠製品以外,塑膠的材質也透過許多人的努力,朝生質塑膠的發展前進。
所謂的生質塑膠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分別為生物可分解塑膠,生物基塑膠和含生物基的生物可分解塑膠,這些到底有甚麼不同呢,首先,生物可分解塑膠強調的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可被環境微生物快速分解,且其殘留物(水、二氧化碳、生物基質)不會造成環境的額外負擔,在應用上,比較偏向取代一次性、拋棄性的塑膠製品,例如: 塑膠袋、商品包材、吸管、食飲容器、拋棄式餐具、農業資材…等。而另一個生物基塑膠,其成分中「部分」或全部,是源自於可再生的生物基質,例如澱粉、蔗糖、纖維、微生物合成等。這類塑膠所強調的是生物基質含量的高低,以及生物基質是屬於天然、永續性原料所帶來的環境友善優點。至於此類塑膠具不具備快速的生物可分解特性,則不在考量範圍。生物基塑膠著重在原料的可再生性,不強調可分解性,目前產業上的發展與應用主要是針對有「耐久需求」的傳統塑膠製品來做取代,例如: 3C產品機殼、塑膠零件,汽車零組件、飲料瓶等。最後的含生物基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則是綜合前兩種材料的優點,是目前全球政府與產業面積極努力合作的方向。
在台灣,有一家位於台中的銘安科技,他的創辦人黃建銘是化工博士出生,他受邀至修平科技大學教書時,有感於知識不能只從書本學習,實務經驗更重要,但談建教合作還得走繁瑣行政流程,怕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乾脆自己開公司。因此,努力研究生物可分解的替代材料,累積了超過18年的經驗,也在這塊領域上有不錯了成績,他的客戶除了星巴克,連遠在美國白宮的環保紙杯、蘋果公司員工餐廳環保餐具,甚至是澳洲專用的狗便塑膠袋,在疫情期間,台灣送往國外口罩的包裝袋也是銘安科技的產品。
當然,除了政府與各個廠商的共同努力外,慢慢讓我們的的塑膠製品找出更多對地球更友善替代性的方案,塑膠開始被大量使用,不過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事,至今未滿百年的歷史,但其影響早已超過目前人類所能解決的範圍,像是塑膠袋的發明人兒子曾無奈的表示,當初父親發明塑膠袋的初衷,是為了從不堅固的紙袋手中拯救地球。如果知道人們會就這樣把塑膠袋扔掉,父親一定會覺得難以理解。「父親總是會在口袋裡放個塑膠袋出門。人們現在被鼓勵帶自己的袋子去商店,但我父親在 70、80 年代就已經這麼做了」但在過去隨處可購得的便利性下,人們的想法只怕是:有什麼理由不扔掉袋子,再買一個?以目前來說,越來越多個國家開始禁止塑膠袋的使用,吸管、餐具也都朝向非塑膠製品發展,我想最重要的觀念還是大家要愛物惜福,減少一次性的浪費,這才是我們和地球與動物更好的共同生存方式。那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我們下次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