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第19集-我們真的需要動物園嗎?分享新竹市立動物園再生計畫

「用聽的救動物」是個pocast頻道。讓你只要打開耳朵就能利用零碎時間了解動物保護與動物權益的資訊。很開心你能來關注「用聽的救動物」,我是Alice。
上個禮拜,在我們用聽的救動物的FB粉絲頁中,有個聽眾提議我們分享一下關於動物園這個議題,我覺得很值得探討,所以我們這一集就來講講動物園這個幾乎所有人都曾經去過的,充滿驚奇充滿動物的專題吧!先考考你,全台灣最早最老的動物園是哪一間嗎?其實我本來也還真的不知道,直到去年底,也就是2019年底,看到了一則新聞,叫做台灣最老動物園打造「以動物為本」沒有籠子的動物園,看到這個標題我眼球馬上被吸過去,原來是新竹市立動物園,台灣最早的動物園重新開張,想說台灣居然有這種沒有籠子的動物園?是美國加拿大那樣的自然野外的國家公園嗎?可是台灣有這麼大片沒被人為干擾的棲地嗎?我馬上心中出現十萬個為什麼。新竹市立動物園主打不關籠子、不額外購買動物來展示、成為教育中心。聽到這裡,是不是你可能會覺得,這樣以動物為本的新動物園很不錯啊,但是今天的節目,我想跟大家一起討論思考的是,動物園的存在意義是什麼?孩子以及身為大人的我們,真的需要動物園嗎?那我們趕快開始今天的節目吧!
一、來去屏東海生館住一晚活動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去過動物園或水族館,我想是很多人童年都嚮往著可以去的地方,去動物園看好多大象老虎熊這些生活中看不到的也可以能比較有危險性動物,去水族館看那些平常生活在深海裡的巨大鯨魚或鯊魚,或是生長在超爆冷的極地的北極熊或企鵝.記得我以前也還曾經去屏東的海生館,參加海生館住一晚的活動,拿著床墊被子枕頭,在夜晚閉館的海生館,在海底隧道區的走道上,鋪好床鋪躺下來闔上雙眼,期待明天一早醒來的景象.想當然,一早陽光穿透大水族館的海水,穿過透明隧道照在我們臉上,睜開眼睛的瞬間是滿滿各種海底生物在眼前正上方游泳,很美的畫面更是很驚奇的體驗,讓我記憶很深刻.但之後,陸續在新聞上看到屏東海生館的小白鯨,一隻隻接連沒有特別的原因就死亡的新聞,讓我開始想,天阿!我腦海裡那個一個睜開眼的瞬間的美麗記憶,背後可能是小白鯨他們這海底生物多少年的痛苦換來的,他們原本該是活在海底的生物,有自然的海底其他生物,有海底珊瑚礁,有海草,有太多太多我們可能不知道的各種生物的海底,但他們卻被關在水泥跟玻璃砌成的空蕩蕩的大水缸裡,我是真的記得那個觀賞小白鯨的空間是個像地下室的大空間,可以透過玻璃看到幾隻小白鯨在裡頭游泳,但背景是任何海底植物或珊瑚礁都沒有的水泥牆。
二、新竹市立動物園再生計畫
回到今天的主題,剛剛提到台灣最早的動物園是新竹市立動物園,他在1936年創立,2017年5月份時開始休園,因為開始進行動物園再生計畫,在2019年12月底時又重新開幕,什麼叫作動物園再生計畫呢?我覺得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再生計畫主要是三個重點,都是圍繞在以動物為本的核心理念上。第一、拒絕把動物關在籠子裡,打造貼近動物實際的棲息環境,第二、不額外購買動物來展示,裡面的動物是收留被棄養或是以往繁殖過剩的動物,第三、成為生命教育的場域,讓遊客能夠思考動物與人的關係。舉個例子大家應該就更清楚,以前,新竹市立動物園購買了一隻叫做綾子的大象,他在動物園的居住環境就是一個小小的空間,連轉身都有困難,而且以前早期比較沒有做一些宣導跟規範,所以遊客也沒有那種不能隨便亂餵食動物的關念,所以很多人會拿香蕉來逗弄大象凌子,有一次逗弄的過程中,為了想要拿道香蕉就不小心失足,摔到壕溝下而去世了,他才只活了3歲,大象跟人類一樣,一般可以活到七八十歲都沒問題,所以綾子是隻因為人類而英年早逝的可憐大象。而再造的新竹動物園,裡面有大象的圖案,但因為不再購買動物,所以園區裡面沒有大象,另外,也建立了故事館,告訴大家綾子的故事,造成反思,達到教育的目的。最特別的是位在新竹公園麗池旁2號出入口的『大象門』,在新竹動物園成立之初,是由日本設計師參考德國哈根貝克動物園的大門建造,這是當年動物園最流行風格,大象與獅子雕塑以純銅製作而成,所以現在修復成最初的藍綠色銅像大象,復原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大門,大象門的照片,我會放在我們FB粉專中第19集也就是這集的發文中,也會放在我們用聽的救動物頻道官網中的第19集原文裡。
(圖片來源:新竹市立動物園)
另外園區中的動物也都沒有關在鐵籠中,不同於傳統「動物在籠內被看」的模式,少了水泥圍牆、金屬欄杆,再生後的新竹動物園,改以壕溝、草叢和綠圍籬來區隔出空間,成為生態濕地,因此可看見羚羊與小鹿共生在開闊的草原。聽起來會覺得,這樣以動物為本的新動物園很不錯,台灣進步了!確實是進步了許多,但是,仔細想想,我們真的需要動物園嗎?在動物園裡面看動物,會比在高清畫質的電視上看國家地理頻道或動物星球頻道更清楚或能觀察到更多動物的真實野外習性嗎?動物園的導覽跟看板,能夠比國家地理頻道告訴你更多關於動物的知識嗎?
三、動物園的起源與存在的目的
我覺得,要討論動物園存在的目的這個議題,要追朔動物園出現的起源了,最一開始的動物園是有權有錢的人,為了想要蒐集各種珍奇異獸,來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與能力,所以最早的動物園,是一般平民百姓沒辦法參觀的,大概到了19世紀中期呢,才開始出現開放給大眾觀賞的動物園,這些給大眾觀賞的動物園,其實它主要的功能定位直到今天跟全世界許多的動物園都仍然維持一樣的,不外乎就是在保育、教育、研究、展示以及娛樂等,持正面看法的人,會覺得動物園是有存在必要的,動物園保留許多的物種,可以讓人們在短時間內看到許多不同種類的動物,甚至可以讓遊客對動物產生興趣,甚至提升人們對動物保育意識;另一方面,以保存物種的角度來看,動物園有完善的照顧,各式珍稀的動物都有專人看護,比如說熊貓,無需面對野外的風吹雨打,畢竟熊貓雖然是個大個頭,是卻是對棲息環境品質要求很高的動物,所以像是成都的熊貓保育基地這類型的動物園,反而是當野外的熊貓快要滅絕時,可以透過動物園保留的熊貓,來進行人工繁殖,達到延續物種的目的,而且隨著社會進步及動物權提升,越來越多的動物園就像新竹市立動物園一樣轉型,盡量讓園區中的動物環境貼近野外,不是只是關在小小的籠子裡,從人類的角度看來,雖然不是最完美,但被眷養的動物其實過得不錯吧,那反對動物園的人又是什麼樣的理由呢?
這邊來個放鬆時間,跟你分享一下我關於動物園的旅遊故事,我記得我之前去以色列旅行時,發現一個讓我很興奮,必去的地方,他是在以色列南部一個叫約巴他的動物保護區(Yotvata),他其實是一個有最外圍柵欄圍著的限定區域,我覺得區域不算太大,沒有像美國國家公園那樣無邊無際,但遊客可以開著自己的車子進入柵欄區內,進到動物保護區內去Safari,只是規定不能搖下車窗也不能下車,因為動物們雖然都是草食性動物,但都是算野生沒有人類直接照顧餵養,所以是有野性的,裡面是完全沒有針對任何動物去做任何分區柵欄的,就是一整片有樹有草的草原,包括各種品種、大大小小的鹿類、羊類、斑馬等等,還有最有活力的就是鴕鳥,其他的鹿或羊類,看到車子會保持距離,但好幾隻鴕鳥看到車子會來狂啄擋風玻璃跟車窗,好像覺得貼在車窗上的一些標籤紙是可以吃的。這個以色列的約巴他動物保護區,我覺得像是介於我們新竹動物園跟美國國家公園裡的野生動物之間吧!我覺得,至少非肉食動物們,可以彼此沒有圍欄界線的,生活在同一個水平空間不同區域中,才會是個更仿真的大自然環境,當然就必須有更多的規範,遊客就必須更自律地尊重並不干擾到動物。我們在以色列約巴他動物保護區內,車子被鴕鳥狂啄的恐慌影片,我也會分享在我們用聽的救動物FB粉專裡面。
四、展演動物的心理疾病
回到討論反對動物園存在的人,是有什麼樣的論點呢?主要從兩個面向來思考,第一是被眷養的動物的心理狀態,第二是動物園是否真的能達成保護動物的目的。在動物心理方面比較好理解,相信大家都聽過,不自由,毋寧死,從動物的角度看,最好的生活環境一定事在他們原本的棲地中,就算會面臨許多生命的挑戰,但這似乎才是動物活著的本質,以及他們心中的渴望,因為自然才是它們的家,我印象很深刻,我以前曾經去過高雄的壽山動物園,進到園區不久就看到黑豹區,裡面有一隻漂亮的黑豹,他住的空間有戶外也滿大的,應該也經過動物專家計算過活動空間,而且只有他一隻,也一樣有人造模仿的棲地,當然也有部分是水泥牆,但我一進動物園就看到他一直在同一個路線,來來回回的一直走,在圍欄前觀察他好一陣子,他就這樣走來又走去,圍欄外的風景跟來往喧囂的人都沒能引起他任何一點點的注意,我們繞一圈動物園大概2個多小時回到黑豹的圍欄前,他還是跟2個小時前在一樣的路線上不斷的走來又走去,跟其實看得出來他的心理狀態已經有問題了,我記得在動物學的判斷中,這種叫做刻板行為,也就是所謂的重複進行某個動作,例如籠子內不停的走來走去,重複的轉圈圈,或持續的咬某一個東西。造成許多圈養動物的刻板行為原因就是壓力、孤獨或無聊。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的研究文章中就有提到,其實動物與人類相同,牠們在野外生活除了休憩時間以外,大多時間都花費在狩獵、覓食、社交或是玩樂上,這些事情是牠們生活的一部分,缺一不可,但人類在面對動物甚至自己養的貓狗兔子等寵物時,往往很容易遺忘牠們也會有活著之外的心理需求,以為好像牠們甚麼都不需要,只要有空氣跟吃飽就可以活下去一樣,如果願意回頭細想這個問題,就會發現這樣的想法來的莫名其妙,我覺得這是從小教育以及社會給予的觀念偏差,觀念可能是:他是動物,他是畜生,能夠怎樣怎樣已經很好了。當我們帶孩子在動物園或休閒農場或可愛動物牧場這種動物展演場所時,開心地看著這些動物感到有趣的同時,動物其實正受到極大的精神壓力折磨,有些動物甚至有嚴重的憂鬱甚至自殘現象。原因有可能是長期感受到各種壓力,例如孩子一出生就被飼育人員帶離母親身邊讓母親感到緊張且壓力過大,或者動物因為獨自生活沒有同伴而感到孤獨,又或是一整生被關在籠內無聊到發瘋。
展演動物的生活24小時都像在監獄裡一般,沒有自由整天只能睡覺、發呆、時間到了就被工作人員餵食,沒有狩獵的需要。但野生動物最美的時候其實是牠們活在屬於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就像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國家地理頻道或動物星球頻道時,看到非洲野原上奔跑捕捉獵物的獅子、在野外玩耍徒步行走的大象、大海裡一群鯨魚互相合作捕捉獵物飽餐一頓,這些景象都讓人不禁愛上各種生物獨特的美麗,也看見動物們最真實的生活與生命力,而不只是隔著厚重的玻璃觀賞櫥窗內某個玩具。
如果下次你又有機會去到這些展演動物的場所時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仔細地觀察這些動物的行為和環境,同理心去體會如果自己過著跟牠們一樣的生活是什麼感受,你會發現以往認為有趣好玩的觀賞行程是一件多麼殘忍的事情。這也是學校裡跟教科書上沒有教我們的事,在大家呼籲重視孩童生命教育的同時,我很希望,過去與現在,這些展演動物用牠們的受盡折磨的一生為大家上了的一課,能夠更快速的並且有更多的人都能夠看見,或者透過我的頻道來聽見。
五、動物園能達到保育的目的嗎?
那討論動物園是否能達成保護動物的目的,我想可以拆開兩個面向來思考,首先在保留物種方面,因為自然環境可能變化或是人為破壞,導致原生動物瀕臨絕種,所以我們要把它們帶到動物園照顧,先不討論人工繁殖的成效,但經過人工一代一代照顧的這種動物,還能在原本棲地中生存嗎,這個是有效解決保留物種的方式,而且也有人估算過,在動物園維持一隻犀牛的花費,可以保護16之在野外的犀牛,養一群大象一年的經費,足夠拿來保育野外大象棲地100年,哪種保育方式才是真的保育呢?當然如果是在野外因為受傷生病而被救回來照顧的動物,最後評估他已經失去獨立在野外生活的能力而收容的就不在討論範圍內。再來,教育的目的真的能夠達成嗎?你最近一次到動物園的時候,是抱著怎樣的心情,相信很多人是以遊樂為目的,對於動物的知識,我們可以從各式解說牌了解,但是又有多少人會仔細閱讀,那走出來後,這些龐大的遊客群,有多少人開始重視動物權益,這些一直是很缺乏量化資料的一塊。
你問我支持動物園的存在嗎?我想,如果是因為傷病或棄養收容或是復育性質的動物園,我很認同,但是若主要以遊樂或教育為出發的動物園,我覺得真的沒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在科技發達與技術進步的現代,坐在家裡看國家地理頻道,一定比動物園看動物看得更清楚,也能教給你的孩子更多關於動物的知識,衷心佩服與感謝,這些追蹤與拍攝野生動物真實面貌的專家與節目製作團隊,國家地理頻道、動物星球頻道、Discovery,都有自己的FB粉專跟IG以及youtube頻道,趕快去訂閱追蹤吧。我一直希望地球上的動物能夠自然的在符合他們原始天性的地方生活,就像我家咪寄到山裡就會很開心一樣。人類不是地球的主宰,而是地球的一份子,要怎麼和平的共享資源,相互尊重彼此的生存空間,我想是大家可以在聽完這集後,可以想想在生活中,可以怎樣嘗試去落實呢?給你一個最簡單的嘗試,那就是當你看到流浪貓狗時,請不要趕走他或忽略他,幫他爭取一點點生存的空間,例如有些人會幫流浪動物用簡單的東西在不明顯處,搭一個能夠避雨的小空間,或者給他一碗水或一些食物,我想這就是最簡單,與動物共享地球的第一步。
我真的很謝謝你來到這裡,我知道你還有很多事情要忙,但卻願意撥出一點時間跟我一起「用聽的救動物」。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問題或希望能在頻道討論的話題,我非常期待你能跟我說,無論在iphone的podcast或FB或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我都會很高興收到你的消息。如果你喜歡我的頻道,也希望動物們都能越來越好,我想邀請你在iphone的podcast ,或者Youtube或者Spotify上訂閱我的頻道,讓我知道你也關心動物議題,也想請你幫我把這個頻道分享給你的家人或朋友,讓大家他們在防疫期間可以不無聊又增長知識,一起同步在家收聽『用聽的救動物』頻道,先謝謝你的分享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